永丰坑田镇家庭农场成为脱贫中坚力量
而“家庭农场+贫困户”模式正好破解了他们的难题,贫困户带着土地和自身的劳动力来到了农场,并且贫困户带着产业扶贫资金和贴息贷款入股可以扩大农场的资金规模......

原标题:家庭农场变“脱贫农场” 永丰坑田镇家庭农场成为脱贫中坚力量

永丰坑田镇现有贫困户280户,截至日前,加入家庭农场的贫困户就有106户,吸收率达37.9%,其中去年实现脱贫的贫困户有56户,脱贫率达到52.8%。可见家庭农场在坑田镇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力量。家庭农场是怎么与脱贫攻坚联系起来的,又是怎样帮助贫困户脱贫?8月23日,笔者走进坑田了解家庭农场与脱贫的那些事。

有难点

“对于拥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产业扶贫是重中之重。但是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扶,发现贫困户发展产业有四大难点摆在面前:一是贫困户缺乏对市场需求的了解,难以选择效益好的产业;二是风险大,选种、培育、销售各个环节都需要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三是缺技术,贫困户普遍缺乏产业发展所需的种养技术;四是缺销路,贫困户发展产业规模小,产量低,达不到企业的需求量,企业不会前来主动收购,贫困户自身也没有寻找销售途径的能力。”坑田镇分管脱贫攻坚的副镇长李茂桂向笔者总结着产业扶贫的难点。

四大难点成为脱贫攻坚的“拦路虎”,如果不解决这只“拦路虎”,贫困户的脱贫就难以长效化。

现契机

去年6月,坑田的几位家庭农场主结伴找到镇政府,想找政府解决农场在当地招工的问题。李茂桂了解这一情况后,想到家庭农场具有资本、技术、以及市场信息的优势,如果引导贫困户在家庭农场生产正好可以弥补贫困户“单打独斗”的短板。于是他向坑田政府提出这一想法,并得到了支持。之后他向这些家庭农场主提出合作探索“家庭农场+贫困户”的模式。

李茂桂的这一提议立即得到几位农场主的同意。“其实这是一个双赢的模式,不仅能帮助贫困户脱贫,更解决了我们的困难。”坑田村的凤凰山庄家庭农场主刘建华说。

原来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难题。农民习惯于耕耘自己的田地,不愿意转让土地去给农场做工。这导致一方面农场流转土地达不到规模,另一方面农场招工难。而“家庭农场+贫困户”模式正好破解了他们的难题,贫困户带着土地和自身的劳动力来到了农场,并且贫困户带着产业扶贫资金和贴息贷款入股可以扩大农场的资金规模,因此农场主们非常乐意采用“家庭农场+贫困户”模式。

出成效

8月24日,南昌排村的贫困户傅运文一大早就来到长根家庭农场的白莲田里采摘莲蓬,他乐呵呵地告诉笔者:“今年在农场做事比往年多挣了8000多元。”傅运文今年1月份将自家8亩田流转给了长根家庭农场,一年的租金是3200元;同时他在农场务工6个月,工资总计10800元。因此,一年还未结束,傅运文的收入已经远超去年了。

坑田镇的家庭农场吸收贫困户主要采取租用贫困户农田,同时吸引贫困户来农场务工的模式,通过租金和工资来提高贫困户的收益。而最近,坑田村的凤凰山庄家庭农场以及塘下的蓝忧家庭农场,开始探索贫困户以土地作价或资金入股的模式,通过将贫困户的收入与农场效益挂钩,进一步刺激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

“今年7月份,我和凤凰山庄家庭农场签订了入股分红协议。”坑田村的贫困户刘作义说道。据了解,刘作义在帮扶干部的指导下,向坑田镇农村信用社申请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并用这5万元作为股金入股了凤凰山庄家庭农场,双方通过合同承诺了,家庭农场每年以股金的8%分红给刘作义。

在坑田,以家庭农场为主题的脱贫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据悉,凤凰山庄家庭农场和长根家庭农场于今年7月又吸收了8户贫困户,全镇家庭农场目前共吸收贫困户106户,预计今年可全部脱贫。

■特约通讯员郭欣、曹东/文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