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湖陂村“导航”
作为村里的妇女主任,肖小玲还带动该村的贫困户和村民一起种粮,摆脱贫困。1970年,为了响应当时的号召,正在上中学的施炳缘与其他99位上海知青来到原前岭乡下乡......

上海知青施炳缘所建的院子一角

上海知青施炳缘所建的院子一角

一天可抛秧五六亩,种粮年收入净赚七八万,这位村民到底有多能干?生活所需基本靠自制,爱“捣鼓”的村民,都专研了啥?上海知青,再回到村里生活,为何如此留恋这里?

驻村这段时间,记者在吉安县敖城镇湖陂村听闻和记录了很多难忘的故事,今天,记者再选取3个村民的故事,用笔和镜头将这些难忘的故事记录下来,传递出去。

镜头一

种粮大户撂荒地里掘金

记者在村里走访发现,近些年,由于很多村民外出打工,再加上种田收益比较低,村里出现了一些撂荒田地。作为该村妇女主任,肖小玲却视田地如珍宝,从最初种的几亩地到如今的100多亩,成为村里种田最多的种粮大户。

肖小玲给记者计算了她家的种田收入,一亩田收益在1000元左右,除去种子、化肥等每亩300元左右的成本,一亩水稻田纯收入约为700元。这样一年下来,100余亩田,她家里的纯收入就有七八万元。肖小玲在村里,能干是出了名的。在抛秧上,可谓劳动技术能手。农忙时,她一个人一天可以抛秧五六亩,甚至更多。100余亩田,都是她和丈夫二人来种。勤劳可致富,肖小玲凭借勤劳的双手,不仅吃穿住不愁,而且还将两个女儿培养成了大学生。

作为村里的妇女主任,肖小玲还带动该村的贫困户和村民一起种粮,摆脱贫困。她和丈夫种田最高峰时,种了150多亩。去年,她将50多亩已耕种过的田地,让给了村里的贫困户刘常华等几家耕种。在其带动下,村里的贫困户刘文善、何茂军等,以及一些非贫困户让撂荒地变成了良田,也增加了村民们的经济收入。

123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