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开改革步伐 打造吉安名片 记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亮点
吉安素有“金庐陵”“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演绎出了“三千进士冠华夏,一大书院扬江南”的辉煌教育史。

吉安素有“金庐陵”“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演绎出了“三千进士冠华夏,一大书院扬江南”的辉煌教育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自觉担负起传承庐陵文脉、匡复庐陵学风的历史使命,始终把教育摆到吉安发展升级的战略高度来布局谋划,按照“负责任地办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理念,全力推动吉安教育补差距、优布局、提质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教育要发展,根本在改革。过去5年,是全市教育改革步伐最快的时期。我市以创新观念、模式、评价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以优惠政策扶持为重点,深化民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以减少行政直接干预、积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为重点,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农村学校教师“有房住、不住危房”为目标,推进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同时不断解放思想,重点实施办学模式、课堂教学、师资建设三大改革,坚决破除不利于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亮点一:深化三大改革

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教育体制机制

由于历史原因,2014年之前吉安是全省唯一没有职业大学的设区市。为了弥补缺憾,举全市之力办好一所职业大学,将原有的吉安师范学校等几所中专学校退城进园,并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创办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使高职学院在办学之初就能站在新的制高点,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前往广东深圳争取支持,最终促成了与全国高职教育排头兵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深度合作,开创了高职院校“跨区合作、优质共享”“特区带老区、名校助普校”的办学新模式。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12年起,全市中小学开展高效课堂实验,探索“先学后教、合作探究”等方法,取得明显成效,覆盖了80%的中心小学、60%以上的初中学校,得到省领导两次批示肯定和国家主流教育媒体专题报道。全面推行“1+1”素质教育工程,编印了《品读庐陵》《井冈山精神》等地方教材,创造性地开展庐陵文化、经典文化和红色文化“三化”进校园和“书香庐陵”活动,将学生的理想信念、革命传统、品德操守教育牢牢抓在手上,既培养了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推进师资建设改革,着力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师德师风大教育大评议,设立名师津贴、名校长津贴,实行职称评聘重点向优秀教师、一线教师倾斜等政策,激励广大教师争创佳绩、争当“四有好教师”。同时大力解决教师实际问题,积极推进教师职称评聘机制改革,现在全市92.2%的待聘教师解决了聘任问题,着力提高教师待遇。

亮点二:加快农村教育发展

“变孩子走读为老师走教”,让农村教师“留得下、稳得住”

农村教育直接关系到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涉及农村奔小康的大局。为改变农村教育长期落后的面貌,让农村孩子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市委、市政府正视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把好的学校建在百姓家门口、把好的教师送到家门口、让好的学生成长在家门口。158个农村教学点的恢复工作今年年底将全面完成,增加学位近1万个。为了解决村小、教学点缺师资的问题,在2013年底争取获批单独招考了1013名农村小学教师,变“学生走读”为“老师走教”,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村孩子就近入学。

为解决农村教师分不进、留不住问题,市委、市政府从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入手,在原有津贴补助基础上,对到县以下边远、贫困乡村中小学任教的大中专毕业生,取消见习期,有计划地在中心小学或片区中心学校建设周转房,并设立农村教师职称特设岗位,在中、高级职称评聘过程中优先考虑符合条件的村小、教学点教师,仅去年就有近千名教师受益。在待遇留人的同时,严格规定服务期限,明确乡镇中心小学不少于8年,村小、教学点不少于5年,确保老师能留得下、稳得住。为了解决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的问题,从2014年起,在全市开展了“美丽校园”创建活动,提出了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的要求,使学校美起来、亮起来。截至目前,2013—2015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已全面完成,2014—2016年薄弱学校改造已完成80.4%。

亮点三:促进教育公平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实行和城市家庭子女一样的入学政策

教育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近年来,我市落实均衡发展理念,促进教育公平。重点向困难群众倾斜,在资源配置上,大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向基层、向偏远地区、向教育落后地区倾斜,推动优质学校手拉手支援薄弱学校,将更多的关爱投注到农村边远山区和城市低保家庭的孩子,投注到残疾儿童少年、留守儿童和学习困难学生,缩小了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和群体差距“三个差距”。在教育扶贫上,确立了“奖、助、免、补”的学生资助形式,实现各类教育阶段资助全覆盖,兑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的承诺。特别是2013年以来,市、县两级都成立了“圆梦助学金”,共募集资金1298万元,发放704万元,资助了1500多名当年考取大学的贫困学生顺利入学,使捐资助学在庐陵大地蔚然成风。在就学机会上,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实行和城市家庭子女一样的入学政策,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都能接受义务教育,全市在公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超过1.4万人,实现了学龄儿童应收尽收。

落实了优质发展理念,加大投入,做大了优质资源。新建、改扩建包括新白鹭洲中学、新一中、吉师附小、北门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和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15所学校,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特殊教育到职业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增加优质教育学位3万个。特别是将占地20余亩的老市委机关大院无偿划归给仅一墙之隔的吉师附小,宁可财政减收一个亿,也要放大孩子一片天。不仅于此,我市还成功争取香港言爱基金捐赠7000多万元,撬动地方配套投入近3亿元,高标准建设了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每一所思源学校都成为各地学校建设的标杆。

记者张苡歆/整理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