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盈白鹭洲 脉脉为俊行——吉安市全面推进教育工作综述(上)
“崇文重教、耕读传家”,一脉传袭的家训,护养了千百年庐陵才俊的不灭火种,亦演绎出了“三千进士冠华夏,一大书院扬江南”的辉煌教育史。今天的吉安,市委、市......

□本报记者龙建

“崇文重教、耕读传家”,一脉传袭的家训,护养了千百年庐陵才俊的不灭火种,亦演绎出了“三千进士冠华夏,一大书院扬江南”的辉煌教育史。今天的吉安,市委、市政府自觉担负起传承庐陵文脉、匡复庐陵学风的历史使命,始终把教育摆到吉安发展升级的战略高度来布局谋划,按照“负责任地办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理念,全力推动吉安教育补差距、优布局、提质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1年以来,全市教育投入达324.6亿元,为“十一五”的3.2倍;在农村每年投入近10亿元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校舍面积281万平方米,恢复农村教学点132个;全市新增教师6790名,教师待遇人均提高2000元/月(边远农村教师约提高3000元/月);全市高考成绩连续6年创新高,今年一本上线人数增长率达20.6%。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全面进步,吉安教育事业步入发展的黄金期。

以教育强市杠杆搅动“三池活水”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代表着吉安梦的未来,也承载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希望与寄托。我市在教育强市的杠杆作用下,强力搅动农村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三大活水源,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实的举措,打响了教育发展攻坚战。

农村教育事关农村孩子享有更好、更公平教育,也直接关系到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以及农村小康大局。为改变农村教育长期落后的面貌,201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正视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把好的学校建在百姓家门口、把好的教师送到家门口、让好的学生成长在家门口,今年年底将全面完成158个农村教学点的恢复工作,增加学位近1万个,方便农村孩子就近入学。着力解决村小、教学点缺师资的问题,2013年争取获批单独招考的1013名农村小学教师,其中90%以上安排在村小和教学点任教,有效解决了农村学校的燃眉之急。

幼儿入园难一直是困扰城乡家长的难事。我市学前教育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原则,一方面,加快乡镇公办幼儿园发展,如今全市215个乡镇已建成中心幼儿园119所,占乡镇总数的55%,另有35所正在开工建设,预计在2017年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各地还通过“财政定补”“社会购买服务”等方式招聘了一批有资质的幼教教师,有效缓解了教师不足的问题。在市中心城区幼教规划布局上,2013年我市出台《市中心城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规定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并积极保障务工人员随迁幼儿都“有学上”。目前,全市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75%。

由于历史原因,2014年之前吉安还是全省唯一没有职业大学的设区市。快追赶、补缺憾,举全市之力办好一所职业大学,我市在城南新区拿出1098亩黄金地块,投资近10亿元,按照“山水校园、庐陵书院”的定位,建起了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校现有在校生9500人。为了优化整合全市职教资源,按照“大吉安、大职教”的理念,对现有公办和民办中职学校进行整合,占地1000亩的吉安产业创新职教园区、占地1000亩的金鸡湖职教园区和占地500亩的金滩新区职教园区正在加紧建设,并且成立了吉安职业教育联盟。全市各职业学校与100多家企业建立起机械电子、建筑安装、商贸旅游三大职教联合会,校企融合机制更加完善。

三大理念开启吉安教育“黄金时代”

关注教育、支持教育,把发展教育作为优先选项,是挖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原生动力的关键。正基于此,我市坚定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三大理念”,开启了吉安教育史上投入最多、发展最快、进步最大的“黄金时代”。

针对教育欠账较多的大现实,全局理念就尤显重要,近年来,我市将教育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放在重中之重,科学制订了全市教育发展“主航线”,明确具体“时间表”,分别就深化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及民办教育改革发展专门出台文件,积极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在教育投入上,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今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6.7%。同时,将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对县(市、区)年度科学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市政府每年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开展专项督导,并建立“市长约谈制度”。

坚持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我市在教育布局上强调缩小“三个差距”:即促进公共教育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向偏远地区、向教育落后地区倾斜,缩小城乡差距;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构建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提供管理服务的机制,缩小校际差距;把更多的关爱投注到农村边远山区和城市低保家庭的孩子,投注到残疾儿童少年、留守儿童和学习困难学生身上,缩小群体差距。通过“奖、助、免、补”的学生资助形式,兑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的承诺。实行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和城市家庭子女一样的入学政策,目前,全市在公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达1.4万多人,实现了学龄儿童应收尽收。

做优做大教育资源。将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与积极发展优质教育结合推进,近年来,我市仅在中心城区就投入20多亿元,新建和改造了15所学校。2016年计划在吉州区投入4亿多元,集中建设8所学校,其中城南片区4所学校已于2015年年底开工动建,城北片区3所学校今年7月份开工,另一所于9月份开工。特别是2013年,本着宁可财政减收一个亿,也要放大孩子一片天,我市将占地20余亩的市委机关大院无偿划归给仅一墙之隔的吉师附小,被全市百姓传为佳话。

三大改革促建高效教育体制机制

改革是包括教育工作在内的时代强音。我市教育系统不断解放思想,重点实施办学模式、课堂教学、师资建设三大改革,破除不利于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改革办学模式,推动高职学院高起点发展。吉安职业技术学院自办学以来,借梯登高、借船出海,走合作办学的路子,市委、市政府积极与深圳对接,促成了与全国高职教育排头兵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深度合作,开创了高职院校“跨区合作、优质共享”“特区带老区、名校助普校”的合作办学新模式。深职院送来了全国一流的办学资源、人才和经验,极大提升了吉安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水平、办学能力和知名度,学院发展势头强劲。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推动高效课堂建设,目前,我市80%的中心小学、60%以上的初级中学教师都能自觉运用高效课堂理念和方法组织教学,高效课堂下的学生,变得更加阳光、开朗,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明显提升。同时,在“1+1”素质教育工程实施之下,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庐陵文化、经典文化和红色文化“三化”进校园、“赏庐陵新景,做文化传人”和“书香庐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在引导和鼓励中小学生参与体育、艺术活动中,我市加强了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定期举办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目前全市有足球特色学校39所。

推进师资建设改革,着力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在师德师风建设上树吉安教育新形象,2011年以来,每三年举行一次“名师、名校、名校长”评比活动,连续三届被评为“名师、名校长”,将终生享受政府津贴。连续四年开展全市“十佳师德师风标兵”评选表彰,市政府每年兑现一次性给予每人奖励5000元,通过树榜样,极大增强了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励广大教师争创佳绩、争当“四有好教师”。着眼消化待聘教师存量,2012年我市开启了教师职称评聘机制改革试点,截至去年底,全市92.2%的待聘教师解决了聘任问题,一大批能力水平突出、工作业绩好的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在原有津贴补助基础上,我市对到县以下边远、贫困乡村中小学任教的大中专毕业生,取消见习期,在中、高级职称评聘过程中优先考虑符合条件的村小、教学点教师,仅去年就有近千名教师受益,有效推动了农村偏远老师能留得下、稳得住。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