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赵玲玲: 志愿时数超4000小时
老牛与兴桥镇贫困生刘六吉,结成帮扶对子。遇上周末有空,老牛还会前往刘六吉家中,帮助他家干农活,辅导他学习,给了孩子亲人般的温暖。志愿服务路上,这样的事......

赵玲玲(左二)

赵玲玲(左二)

参加志愿服务项目13项,志愿时数逾4000小时,服务近万人次——这是一份关于个人志愿活动的“成绩单”。“成绩单”的主人,名叫赵玲玲,一位典型的“80后”女孩,一名社工教师,吉安协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综合部负责人。当别的女生忙着爱美、忙着追剧的时候,赵玲玲却在忙着“助人”。

自我评价 “做的都是很普通的事”

大概热衷于公益的人,都有着低调的特质吧。3月13日,赵玲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一再强调自己的“普通与平凡”——“我做的都是很普通的事情,所以感觉没有什么特别好说的事”“因为和身边人比起来,真的没有多做什么事情”……朴实的话语里,闪烁着内敛的光芒。

赵玲玲记得,让她开始坚持公益,是2006年。那一年,她18岁。青原区天玉镇的一个村庄,是赵玲玲与伙伴们进行志愿活动的目的地。活动期间,赵玲玲“遇到2个特别的小女孩”,一番了解过后,才知道孩子们的母亲已去世,家里房子又遭了火灾。孩子的境遇让赵玲玲看着心疼,“那个时候就开始帮助她们,一直到现在”。10余年的时光,早已让赵玲玲与孩子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孩子们早已将她当成了自己的亲姐姐”。“虽然他们还是低保户,不过,比起当时的消沉和无助,现在虽然清贫,但很乐观、进取”,见证他们的改变,赵玲玲说“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怀揣美好的人,眼前看到的、心中感受的,也大多是人间的美好。赵玲玲一直很庆幸,在她的身边永远都不缺正能量。“有一次,我们帮助一个残疾人朋友办理证件时不知什么原因,信息遭到泄露,残疾人朋友卡里的3000多元全被骗走了,有个老师知道后直接就捐了1000元,其他人也纷纷慷慨解囊”。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赵玲玲的心中便充满感动,“其实我们身边很多人都是默默无闻的,但常常又能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提供最有效的帮助,这一点特别难得”。

美好愿望 “希望人人不要冷漠”

2011年10月,吉安协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作为我市首家注册的专业化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一直致力于开展社会关爱互助等各类公益活动。2012年8 月,赵玲玲拿到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就职于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担任专职社会工作实验师一职,同时兼任吉安协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综合部负责人。身份越多,责任越重,但志愿服务带来的那种简单的助人之乐,是赵玲玲一直坚持做公益的理由。2013年至2016年,连续4年参与民政部“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服务项目,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社会工作地方发展提供专业指导;2013年,参加吉安协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试点项目,为280多名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调适、康乐活动等多方面居家养老服务;2016年,参加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吉安协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革命老区农村留守老人人文关怀示范项目。服务农村留守老人、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妇女、农村非留守老人等共1000多人次……据粗略统计,从2012年至2016年,赵玲玲参加志愿服务项目13项,志愿时数达4000多小时,服务人次近万人次。

福利院、医院、学校、救助站、边远山村……公益路上的赵玲玲,和井冈山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师生和社会志愿者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人,知道了很多事。所以她的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希望人人不要冷漠,能力所能及去做到的尽量去做,善待他人,去践行生而为人的价值”。   

首席记者贺晓梅/文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