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第十八个中国记者节] 吾以吾笔书正义
茫茫人海,浮云落日,五年记者生涯悄然从指缝间溜走,但采访中遇到的人和事留下的余温却从指间蔓延至心里,恬淡而绵长。

□本报记者刘丽萍

茫茫人海,浮云落日,五年记者生涯悄然从指缝间溜走,但采访中遇到的人和事留下的余温却从指间蔓延至心里,恬淡而绵长。

就如几年前采访的那位古稀老人那样,朴实,温暖。

记得那是2015年1月22日上午9时许,一位身穿蓝色工作服、后背佝偻的老人手持一份报纸走进了井冈山报社找到我。仔细一问情况才知道,眼前这位80岁高龄的老人,名字叫戴寿生,因在报纸上看到我写的文章《一位远在北京的吉水人求助》后,为求助者的境遇表示同情。

同情过后,不是漠然,而是行动。为核实报纸上的情况,他来到报社,找到作者,确认了状况后,委托记者将1030元转交给文章中患有恶性骨肉瘤的患者。我握着尚留余温的1030元,内心却是五味杂陈。

一个80岁老人,忧他人之忧,作为记者的我,内心竟然泛起了惭愧。

继而,记者用自己的手机拨通了当事人的电话。老人握着电话对当事人说:“你不要嫌这钱少,这是我力所能及的,我也只有这个能力。你跟你爱人一定要保重身体,祝早日康复。”说着说着,老人的眼泪不自觉地往下流。

我一直认为,眼泪只有在喜、悲、演三种情况下才会发生作用。但当时的情景,作为一个记录者,我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对求助者感同身受的悲凉。

接着,通过后期的采访,我才知道,戴寿生家中并不富裕,他当天捐出的1030元是他做木匠活半年的收入。他每天的工作是做推垃圾的木车,每年能挣两三千块钱。他说:“我挣这些钱并不是为了贪图自己的享受,而是想把这些钱捐给需要帮助的人,苦点,累点,我也无怨无悔。”

随后几天里,戴寿生一直拿着那张《井冈山报》,四处为患有恶性骨肉瘤的患者筹集善款,希望大家能伸出援手帮他们渡过难关。“人家有困难,作为一个公民,有义务帮助他,我是中共党员,时刻牢记党的教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什么也不图,只求能帮助可怜之人,对得起良心。”

我不知道,戴寿生老人还有多少我不知情的助人故事,但有一点,是他让我看到信仰的力量。即使微弱如他,尚可发出余热,何况你我?

作为一名记者,只愿借助手中的笔,传递希望与正能量,书写正义与担当。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