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文明的乐章——吉安市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纪实
行进在“山水吉安、文化庐陵”之间,不论春夏秋冬,总能看到一些红马甲、红袖标忙碌的身影,他们用爱心镌刻了共同的名字———志愿者。他们中,既有耄耋老人,又......

□邹清华

这是一座富有爱心的文明城市。

赣水流灵,白鹭踏波,志愿之花盛开庐陵。

行进在“山水吉安、文化庐陵”之间,不论春夏秋冬,总能看到一些红马甲、红袖标忙碌的身影,他们用爱心镌刻了共同的名字———志愿者。他们中,既有耄耋老人,又有稚气未褪的孩子,既有退休职工,又有在职人员,既有知识渊博的教授,也有朴实无华的农民。

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用不同的方式默默付出爱、奉献爱、给予爱,用爱谱写着文明的乐章,增添着城市的色彩,成为温暖吉安的“志愿力量”,成为推动吉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据悉,我市已注册志愿服务组织2766个、志愿者30.49万人、志愿服务项目8525个,服务时长超过634万小时,各项服务指标连续三年居全省前列,引发了吉安好人效应,线上发布“身边好人榜”8万余人次,位居全省第一。

志愿有爱,服务永恒。如何续写吉安志愿服务发展“新篇章”?市委主要领导主动应题:5月27日,市委书记王萍主持召开“奉献大爱、善行吉安”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会,与各阶层的志愿服务代表交流经验,共商发展大计;6月1日,市委书记王萍率领四套班子领导接见吉州“小小讲解员”,鼓励小志愿者传承庐陵文化,争做优秀传人……如此高规格、高频率的举措,吉安志愿服务发展必将迎来一片艳阳天。

志愿者:从个别群众向多种群体转变

吉安是一座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志愿服务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虽说志愿服务活动初期,志愿者基本上以青少年为主,但近年来,我市为推动志愿服务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宣传栏、公益广告等载体,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有效吸引了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代表着不同群体的人员加入志愿者行列,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宣传、处处体现、事事展示志愿”的良好局面。

“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孩子们健康成长。”年近六旬的秦细招,是青原区邓家社区“婆婆网管队”的志愿者,在孩子们每天上下学之际,她便和其他的“婆婆”们,戴上红袖标,守在社区辖区内的网吧门口,入内巡查,阻止网吧老板接收未成年人上网,劝导孩子们远离网吧。

把孩子们当孙儿辈教育,把网吧老板当儿子辈劝阻。在秦细招等老年志愿者的示范带动下,“婆婆网管队”的志愿者人数从2007年5人增加到现在30人,并且连续9年义务监管辖区未成年人上网,成功从网吧劝离未成年人3000多人次,被社区居民形象地称为“网吧防火墙”。

勿以善小而不为。吉州区文山街道思源社区“宜家帮忙团”,在2013年建立初期,不足10人,增加到现在的152人,成员均由退休干部、在岗职工、技术维修等各行各业有一技之长的居民组成,党员占60%以上,累计服务群众530余人次,调解居民大小纠纷244例。今年4月26日,央视4套《走遍中国》栏目专题刊播《我的社区我的家·宜家帮忙团》,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书写了“远亲不如近邻”的社区和谐诗篇。

用双手予人玫瑰,让芳香盈满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吉安的爱心大使,更是吉安的形象大使,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们要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和能力,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永新志愿者周文奇如是说。

随着志愿服务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我市志愿者由3年前的3.5万人迅速扩大到现在的30.49万人,基本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局面,并评选出五星级志愿者158个、四星级志愿者2321个、三星级志愿者16432个。

志愿服务组织:从松散型向规范化转变

志愿服务不仅需要方向引领、文化积淀、群众参与、精神支撑,更需要规范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2014年4月8日,我市社会志愿者、志愿组织迎来了一个共同的“家长”———吉安市志愿服务协会。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市志愿服务组织从松散型逐步向规范化转变,也是我市扎实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第一步。

在这个“家长”带领下,我市志愿之花的种子到处播撒,重点发展党员志愿服务队、文明单位志愿服务队和社区志愿服务队这三支力量,抓好文化文艺志愿服务队和青年、巾帼、助残、红十字等志愿服务队,不断壮大吉安爱心会、永新志愿者协会、新干阳光义工等社会人士自发组织的志愿服务团队。

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市志愿服务协会、县(市、区)志愿服务协会、志愿服务工作站(队)为依托的三级志愿服务网络,志愿服务组织由3年前的56个增加到现在的2766个,形成了“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蓬勃发展格局。

队伍越大,管理更要规范。我市全面完善了志愿服务管理办法,不断规范了动员招募、服务记录、管理培训、考核评估、表彰激励等志愿服务组织工作制度,特别是在全省率先出台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十有”标准,示范带动了全市志愿服务组织规范化、常态化发展。

志愿服务项目:从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

志愿服务无小事,哪里有需求,哪里就能产生服务项目。

近年来,我市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引导各类志愿服务组织,搭建满足社会各方需求的志愿服务项目,不分你我,不设版型,做到各有各的“名角”,各有各的“精彩”。

鼠标一点,服务到家。日前,在北京上大学的小孔同学利用吉州区搭建的全国首个淘宝式12343便民服务自助平台,上网立马给他远在吉安的奶奶找好了生活“管家”。这是全市各地发展好志愿服务项目的一个缩影。

认领一心愿,点燃一个梦想。1月19日,家住吉州区平安里社区瘫痪多年的王太英有个晒太阳的“微心愿”,社区志愿者刘冬莲和李荣华认领后,用轮椅推着她走上街头,暖融融的太阳,让她倍感温暖。据不完全统计,吉州区“微心愿”志愿服务项目,让8000多个“微心愿”得到有效认领并圆满完成,受助的老人、孩子、残障人士开心甚至落泪。温暖,就是这样悄悄地送达最需要的地方。

小小讲解员,传承大文化。这个志愿服务项目自2012年组建以来,吸引2000多个孩子参加活动,成立小小讲解员团队15个,发起志愿讲解活动项目61次,在各景点服务时长达2271小时,现已成为我市弘扬传承庐陵文化、加强素质教育的品牌志愿服务项目。

从物质到精神,从客观到主观,我市志愿服务项目已从三年前的98个拓展到现在的8525个,涉及扶贫济困、敬老助残、生态环保、抢险救援、心理安抚等社会方方面面,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同时,为推志愿服务项目专业化、社会化,我市举办各类志愿服务骨干培训班30余次,培训志愿服务骨干3000余人,并着力打造了社区志愿服务、党员志愿服务、保护井冈山志愿服务等50多个品牌项目。在2015年“首届江西省优秀志愿服务评选表彰”中,我市获奖总数7个,列全省第一;新干阳光义工协会荣获由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组织的“邻里守望”志愿服务“优秀实践成果奖”,全省仅3个。

志愿服务活动:从阶段性向经常性转变

常态化的行动,是志愿服务“花期”永恒的关键点。

什么是常态化?请登录“江西志愿服务网”,不难找到答案:截至2016年6月3日10时16分,吉安注册志愿者人数305178名,服务时长达6390166个小时;吉安县环保志愿者刘永芬个人志愿服务时间最长,达12995小时,541.5天,位列全市第一。

如何久久为功?5月31日,中央文明办发布了5月“中国好人榜”,我市峡江供电公司女职工张建华荣登榜单。她12年来献血6200毫升,相当于一个成人的总血量;她8小时之外常年坚持做志愿服务者,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成为人们口中“贴心棉袄张大姐”。

永新县志愿者协会成立于2010年,参与会员达2000多人次,总活动时长达8000小时以上,先后荣获第六届江西省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江西省先进社会组织荣誉称号。

万安县“关爱老人在行动”志愿服务组织成立于2015年9月,看望慰问孤寡老人1000余人次,服务时长8500小时,涌现了江西省“最美护理员”、庐陵好家风“孝敬父母好青年”衷花梅,吉安市优秀志愿者钟观兰等一批先进典型。

……

当志愿者用一砖一瓦,铺建文明风尚时,行动也会慢慢变成一种习惯。

近年来,我市在推进志愿服务活动从阶段性向经常性转变的过程中,打出了一系列常态、长效化“组合拳”:

———抓考核。以完善机制为抓手,建立了年度志愿服务工作考核测评机制,把各地、各单位开展志愿服务情况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考评范畴。

———抓队伍。以社区服务为重点,组织580个市级以上文明单位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结对帮扶社区工作,以关爱留守儿童、农民工和孤残人士等特殊群体为重点对象,常态性开展针对性强、一对一的志愿服务活动。

———抓活动。以学雷锋为载体,坚持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参与志愿服务,每年举行市领导参加的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每年都精心设计和广泛开展大量“社会有需求,志愿者能为”的主题志愿服务活动。

———抓帮扶。以打造品牌为契机,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相应的支持,扶助志愿服务公益组织成长壮大,不断把“奉献大爱、善行吉安”的志愿服务品牌做大叫响。

爱心播撒,文明传递。在吉安,志愿者们正用靓丽的风采,推动着城市的文明向更高层次迈进。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