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文化的中国表达

原标题:庐陵文化的中国表达 ———评李桂平文化散文专著《天下良知》

《天下良知》,2015年12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江西省文学创作繁荣工程"之"走向田野"文化散文项目,这本书获荐"2015年10大赣版好书评选",今年初,参加"2016北京书展"。

作者李桂平,在完成《赣江十八滩》《赣江边的中国》后,起意着点于王阳明心学写一本立足青原,辐射整个江西的文化思考类书籍,以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庐陵文化系列"。

庐陵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出了一些研究成果,然而,似乎始终没有走出庐陵的小圈圈,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理想。那么,究竟该如何来看庐陵文化?是俯视,还是仰视,抑或不停地打量?或许,这些问题曾让不少研究者颇费脑力。

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天下良知》,好像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作者说:“庐陵是宋代的,更是历史的和现代的。地方文化只有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才会有宏阔的气象。在这样的表达中,给地方文化一个适当的高度,地方文化才会鲜活起来。”有道是“站得高,方能看得远”,笔者以为,立足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去欣赏、去审视、去品味、去提炼庐陵文化,是本书的最大亮点。这种视角,不仅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更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大视角带来的是大格局,正如书中篇目“中国理想、中国胸襟、中国人格”,雍容、大气。

本书以青原为切入地,以王阳明这个特殊人物为突破点,借助于欧阳修文天祥、胡铨、杨万里、周必大、罗洪先、何心隐等一系列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剖析了庐陵文化的发展变迁和特征内核。与此同时,又巧妙地将孔子、老子、庄子等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先贤以及儒家、道家、法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糅合其中,甚至还涉及到了西方的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等古典哲学家,深刻地揭示了庐陵文化酝酿、发酵、成形的原因和轨迹。既说明了庐陵文化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无本之木,又展现了庐陵文化的地方色彩和独特气质。纵观全书,无论是起笔“青原”章节,中间行文“大地的颜色”、“悟道与布道”、“生命的姿态”“乌托邦的向往”等章节,还是收官之笔“我们需要改恶从善的历史”,作者都紧扣“良知”这一条主线。全书用笔洒脱,既回顾历史,又瞻望未来;既评点古人,又暗喻当代。纵模捭阖,笔墨自由,收放自如,主线清晰,结构紧凑。王阳明在青原播下“良知”的种子,弟子何心隐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欧阳修、文天祥、胡铨、杨万里、周必大等诸贤,那更是正气凛然,一颗良知之心赫赫可见。

为了写作本书,作者没有坐而论道、更没有寻章摘句,而是依据史料,一一亲赴实地,进行走访,从而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种求真的科学态度,非但给作者增添了感性认识,从而使他的写作如鱼得水,更富情感,同时也为本书提供了许多鲜活的实物图片。印象最深的就是《向往那一方小池》和《如梦三舍》。《向往那一方小池》无疑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走过湴塘的兰溪,踏上了廊桥,很想感受一番“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心灵境界。可眼前的景象却是廊桥行将倒塌,廊屋顶上青瓦亦换作了红色琉璃,脚下是六根硕大的水泥柱子,“没有线条”无比生硬,哪里还能寻得半分“灵气”。《如梦三舍》写的也是同样的情景,“我在如梦的村庄里寻找,儒林第、宗伯第、大夫第、司徒第、尚书第、邦伯坊,容颜老了……”庐陵文化的醇厚令人陶醉,但历史遗存的流失,又令人怆然。作者的良知,让他每到一处,既流连忘返,又莫名伤感,心里泛起一阵阵惆怅。全书文笔优美,充满感情色彩。

“良知就是一颗爱心。爱人、爱自然,爱世间一草一木,与世界万物同呼吸共命运。”每每读到此类语句,不禁深为作者的真知灼见折服。类似格言般的描述,书里比比皆是。这既是作者对庐陵文化的深层次表达,也透射出一个庐陵后代的文化担当和历史负重。其实,本书不光有许多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独到评点,而且对一些以讹传讹的历史细节大胆地给予纠正。写王阳明,作者说的是“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写罗洪先,“我知道,罗洪先是一个博学的人,一个神秘的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学者”。诸如此类,用词简练,但绝不人云亦云。对于何心隐,作者个人以为应当塑像,应当留有遗存。因为“记住何心隐,是因为我们需要自由的思想,这是我们民族创造力的灵魂。”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