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散文的母本
  -郭远辉

如果说,中国诗歌的源头是《诗经》,中国诗人的鼻祖是屈原,那么可否说中国散文的母本是《史记》?著名学者聂石樵先生说:“我国古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汉代,汉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史记》。”这大概比鲁讯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更直接地道出了《史记》的文学成就。

我们先来谈谈《史记》的叙事魅力。

《史记》所写的都是历史人物,通过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把人物加以类型化。在写作方法、文章风格等方面,自汉以来的许多作家的作品都深受《史记》浸染。郑樵所说的“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无论对史学还是文学来说,都是合适的。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十分推崇太史公,把《史记》的文章看作行文规范。《史记》在我国散文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而且对小说和戏剧的影响也非常大。

《史记》的叙事,围绕着人物来展开。其他国家的历史也讲人,却以人说事,事是目标;而《史记》则反过来,以事说人,人是目标,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叙事方式。梁启超很早就说过这一点,围绕着人物的叙事,会让历史人格化,而且又会让事件变成人生故事,散发着文学魅力。如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虽然非常简短,却勾勒出了三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还有一个就是霸王别姬的故事,项羽被包围后,听到帐外有故乡楚地的歌声,虞姬起舞,项王饮酒,最后虞姬拔剑自刎,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英雄和美人的生命终结得充满了高贵感。还有赵氏孤儿的故事,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不仅被历代中国戏剧家改编成经典戏剧,还被伏尔泰改编成欧洲戏,这些认为中国没有戏剧的人,应当去看看这个故事。

历史本身就是一篇大散文。综观《史记》,它又是一部叙事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由情节、细节、逻辑以及世相、人心、命运等组合而成的史诗交响。明君、贤相、恶吏、谋士、义侠、刺客,各自牵带着鲜明的人生旋律在历史的舞台上粉墨登场。

我们再来说说《史记》的散文笔法。

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散文革新运动有两次,一次是唐代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运动,另一次是北宋欧阳修等领导的新古文运动,他们都反对铺张工整、华丽浮靡的骈体文,倡导清新朴实、自然平易的文风。然后,早在司马迁时代,他就对当时充斥文坛的装腔作势的辞赋之风进行了艰苦的挣脱。就连后世的雨果,也曾深受中国先驱的影响,组织了一支青年文化“铁军”,与群众崇尚华丽的审美习惯搏斗,最后把法国打造成现代艺术最有创造力的中心。

细读史记,我们时时会为司马洗练、干净、透明、灵动、神采奕奕的文字而击节赞叹。他用了区区五十万字就记载了上下三千年的华夏上古史。他排斥骈偶化句式,力求参差错落的自然散句,又要把这种散句熔炼得似俗而雅、生动活泼,平易流畅,适合大众阅读,至今仍为散文行文的基础标准。

司马迁还把许多古典文籍和民间材料甚至俚言口语,提炼、加工成符合大众语言习惯的书面语,并且引用大量的诗赋、民谣、谚语等,让大量根本无法进入骈体文的语言,进入到史记中来,使作品的表达形式有了多样性、丰富性。《史记》向我们证明,中国语文的最高境界是质朴叙事,而不是抒情铺陈。

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正在开始学习写作,按照老师要求,几乎每天一篇作文。而且每天晚上,我都有一个任务,就是报听写,新学课文里的好词、好句、好段落、排比句、对偶句等都用红笔圈划起来,不仅要背,还要会写。每次写作文,她总是为找不到好的形容词或成语来表达意思而大伤脑筋。在她看来,一篇作文里,如果没几个好的形容词、成语或是排比句,就不是一篇好文章。我能告诉她,不该这样做吗?似乎又很难。

记得曾有人问老舍先生:“如何写好文章?”答曰秘诀有二:“一是尽量不用成语;二是尽量少用形容词。”有人反问:“没有了形容词、成语,哪有文学性?”答曰:“那你就读读《史记》吧。”唉,孩子们呐,你们是该听老师的,还是听老舍的呢?最后再来简单说说司马迁。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年轻的司马迁是一个风尘万里的杰出旅行家。博学、健康的他利用跟随汉武帝出巡等机会考察天下,这是《史记》最重要的奠基。后来,因为替将军李陵辩解,获宫刑,他忍辱而活,就是想以自己的孱弱之躯,来归结他心中雄健伟岸的中国历史。结果,他做到了。

司马迁大概是在公元前九十年,他四十六岁那年完成《史记》的。当他把手中的笔重重地放下之后,觉得一切变轻了,以至于他生命的终结都显得无足轻重。他写了那么多历史人物的精彩故事,自己的故事却无法在史册里找到结尾。要知道,有了《史记》,历史就没有结尾,他的人生就不会终结。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