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报》头版头条:点绿成金绿更兴——看井冈山市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来源: 井冈山发布 2019-12-11 08:19 我要评论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如何把丰富的红色资源变成绿色发展优势,考验执政智慧和能力。

1

(△《井冈山报》头版头条)

在井冈山,“绿”从来都不只是一种颜色。

这里山多田少、绿海绵延,林地面积是耕地面积的11倍多。“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家森林城市”“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一个个闪光的称号,述说着井冈山深厚的“绿色”积淀。

2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仅靠有限的耕地,难以满足老百姓脱贫奔小康的期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井冈山市感恩奋进,主动作为,积极探索“红色引领、绿色崛起”之路,不断点“绿”成“金”,全力打通“两山”转换通道,持续释放井冈山强大的“绿色”之力。

 转化绿———挖掘红色资源,将“星星之火”升级为“燎原之势”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如何把丰富的红色资源变成绿色发展优势,考验执政智慧和能力。

深入思考,立足实际,井冈山市将目光瞄准红色培训市场,深入挖掘散落在各乡各村的红色资源,对接乡村振兴发展要求,因地制宜打造一个个红色精品村,让红色培训覆盖该市各个乡镇,让全山呈现“处处吸眼球,时时受教育”的红色文化盛景。

3

一套制度活跃一个乡,让乡村“火起来”。大陇源头村的挑梁小道、荷花乡大仓会见、茅坪镇八角楼的灯光……,通过“一对N”和“N对一”结对共建模式,全山200多家红色教育培训机构与21个乡镇场实现全覆盖结对帮扶,所有红色教育培训机构都找到了“娘家”,每个乡镇也都找到了“对家”。

一堂课带富一个村,让全域“活起来”。针对红色资源较为丰富的大井、神山、坝上等村镇,创新推出“红军的一天”红色教育培训体验项目,让学员“现场感受在山村,亲身体验在农户”,当地贫困群众户均增收2.3万元。厦坪、拿山村民通过参演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等红色项目,实现“白天在家种地,晚上红色演出”,每人年均增收7000余元,实现红色教育培训与农民增收双向并举,红色教育培训与脱贫致富有机结合。

一种模式带起一个产业,让三产“动起来”。顺应红色教育培训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加强产业对接,促进产销互动,举办“首届井冈山红色教育培训关联产品博览会”,实现意向签约交易额近3亿元。建立红色教育培训机构采购平台,推进100余家承接培训的宾馆酒店与所有贫困村结对帮扶,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有效带动了该市的旅游礼品、旅游食品、竹木制品以及茶叶、黄桃等“231”富民产业蓬勃发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培训的发展,带来的是乡村的蝶变:乡村基础设施好起来,乡村环境美起来,群众荷包鼓起来……2018年,全山培训人数由2014年的12.9万人增加到52.28万人,年均增长41.88%。以红色教育培训为主要支撑的红色旅游业已成为井冈山市的主导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50%,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升级绿———厚植绿色之基,将“靠山吃山”升级为“赏山养山”

“绿”,是井冈山的最美底色。这里森林覆盖率达86%以上,有全省第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迄今全球同纬度保存最完整7000公顷次原始森林。

近年来,坚持“生态立市”理念,该市以“两山基地”创建为抓手,做好治山理水文章,厚植“绿色生态之基”,由从前简单的“靠山吃山”,升级为新时代的“赏山养山”。

护绿,扎扎实实开展生态保护。该市以城乡人民共享绿色城乡、共享碧水蓝天为目标,着力推进“一市三城”建设,形成“一核两翼”的城市发展格局。近年来,先后投入30多亿元资金大力推进环保项目建设,第一类是减排类项目,包括2个垃圾填埋场、3个污水处理厂、12个垃圾中转站等;第二类是河道治理项目建设,包括龙江河环境综合治理、拿山河环境综合治理等;第三类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包括17个乡镇共计50个村的污水治理工程建设以及美丽乡村示范带和农村安居工程等项目的建设。

融绿,尽心尽力彰显生态之美。在城区,以绿为“脉”作规划。近5年来,该市造林绿化面积达11万亩;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2.86平方米。在乡村,以绿为“底”搞建设。该市按照“一村一景一品一文化”的发展模式,建成6条美丽乡村示范带,高标准打造了458个美丽乡村建设点,涌现出神山、坝上、渥田等一批特色旅游文化村、生态村、民俗村。

4

兴绿,人人参与打造美丽经济。念好“山字经”,按照“四个一”产业扶贫要求,在现有3万亩茶叶、21万亩毛竹、3万亩果业基础上,提出了“茶竹果”“231”富民工程,计划到2020年重点打造20万亩茶叶、30万亩毛竹、10万亩果业的产业基地。做活“水文章”,因地制宜引进井冈山润泽矿泉水项目,将工业和旅游业融合起来,一产“接二连三”,不仅实现了工业发展的突破,更拓展了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

共享绿———引爆全域旅游,变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井冈山市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全力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推进以茨坪为中心,梨坪、罗浮、拿山厦坪、黄坳、龙市、茅坪6个区域为辐射的“1+6”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着力引爆全域旅游,让全山人民都能共享井冈山旅游之热,共尝旅游之甜。

5

深推“旅游+”,变“单一为综合、过客为常客”。坚持以旅游开发带动扶贫开发理念,大打井冈旅游牌,构建“大井冈旅游圈”和“湘赣旅游圈”。大井林场充分利用旅游优势,把贫困户纳入到农家乐产业中,仅去年贫困户户均收入就达1万元,今年最高可达2.1万元。茅坪乡神山村积极发展“入户体验”旅游扶贫,有7户贫困户参与农家乐,户均增收1万元左右。茅坪坝上村开发出“红军的一天”红色培训体验项目,当地贫困群众通过为学员提供食宿等方式增加收入,户均增收2.3万元。

深推“业态+”,变“散珠为闪链、潜力为实力”。不断探索旅游与乡村、农业、文化、体育、扶贫等深度融合,走出一条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多产业、多业态大联动的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子。山上,活用红色“微元素”,形成了“红色旅游+文化创意”的融合发展模式,吸引游客既要看山也要看戏;山下,形成了“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红色旅游+生态休闲”的融合发展模式,绘就一张高质量发展的全域旅游蓝图。

深推“项目+”,变“终点为起点,间接为直接”。率先在全国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对标全面小康发展目标,该市立足实际,转变思路,深入推进“项目+”,招引旅游产业项目中,不单单考虑“GDP能增加多少”“财政收入能实现多少”“固定资产投资能有多少”的老“三问”,更注重“村集体经济能否得实惠”“农民能否得收益”“贫困户能否全覆盖”的新“三问”,有效变村民、村集体从产业中间接受益为更多的直接受益,“问”出了一条条小康路。

当时间拨回到2019年春晚,井冈山红色文化之魂、绿色生态之美的绚丽画卷镌刻于心,更坚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信念,继续激励该市把“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宏伟蓝图变为发展的生动实践。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