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青铜之光
9月20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天是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大墓考古发掘整整3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中国20世纪百大考古大发现”,新干......

原标题:点亮青铜之光——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考古发掘30周年

     

青铜伏鸟双尾虎

     

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博物馆  

■彭建新文/图

从遥远的过往走来,揭示一个王朝的兴盛,你没有辜负创造者的期待,却留给欣赏者无数的惊叹。

9月20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天是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大墓考古发掘整整3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中国20世纪百大考古大发现”,新干当地近期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老馆升级改造重新开馆、举办青铜文化产业高峰论坛,广聚民智,多元发展,点亮亘古、厚重的青铜之光。

双尾虎猜想

1989年大洋洲商代大墓考古发掘,震惊了中外,出土了475件青铜器,754件玉器,139件陶件,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江南“荒蛮腹地”的看法,将江南的文明史整整提前了1700多年。

值得一提的是,当中发现的一件国宝———青铜伏鸟双尾虎。其长53.5厘米,体宽13.0厘米,重6.2千克,立体圆铸,腹空无底。身体和四肢分别装饰着精美的鳞片纹、卷云纹和云雷纹,所有纹样均为阳线刻。伏鸟双尾虎造型奇特,令人拍案叫绝。虎踞南国,四腿扑伏于地,抬头平视,背直脊凸,腹部略垂,双尾垂卷。其背伏一小鸟,尖喙圆睛,竖颈短尾。虎面容奇异神灵,口张齿露,獠牙尖长,眉粗横行,两耳竖张,双目圆凸,呈静伏蹲立欲纵之势。

考古专家介绍,这件伏鸟双尾虎是铜虎中最大者,可谓是虎之王者。其外表透露出虎之威武、勇猛,内中则藏匿着诡谲、仙逸之神气,将虎的神性和虎的气质表现到极致。然而就是这样一只威猛的虎背之上,却站立着一只神态安详的小鸟。虎不惊鸟,鸟不惧虎,鸟虎相融,浑然一体。

如此造型,实在令人费解。它到底在暗示什么?蕴藏着什么含义?它的用途又是什么呢?一切都是谜,期待着我们破解。

我们知道,存在即是合理。不妨穿越时空,置身3000多年前的商朝,来一场大胆的猜想。

先看造型,虎与鸟。《诗经》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人一直把玄鸟作为他们崇拜的图腾,因此鸟在上,虎在下,这一造型也就有了合理解释。大洋洲所在的虎方国是臣服于商王朝的存在。而老虎正是虎方国的图腾象征。

另一种猜想,即鸟是天上飞的,代表天意,是太阳神,虎是地上行的,是百兽之王,是山神。其身皆饰有云雷纹。古语云:“云雷动,则鸟兽升天。”统治者借伏鸟双尾虎沟通神灵,代表天地治理好这个方国。

虎方国之谜

“……贞,令望乘暨举途虎方,十一月……”当古老的甲骨文出现这么一段文字,即使再学识渊博的学者,也百思不得其解。

何谓虎方?虎方到底在哪里?寥寥数字,不足以化解人们的好奇心。直到大洋洲商代大墓的发掘及对距离大墓3公里的牛头城遗址的发掘,虎方之争才有了较大的共识。

牛头城遗址位于距新干县城约18公里处的大洋洲镇东北面的中陵水库旁,京九铁路从其西北侧擦肩而过,属于平原边缘的丘陵地带。1977年调查发现,先后进行了6次考古调查或考古发掘。探明牛头城址由5个山岳组成,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现保存完好的商代城垣有3000多米,城垣平均高4—6米,为夯筑土城,城北有护城河,城内有5000多平方米的夯土台基,2000多平方米的大型建筑遗迹,城址分内城外城,均设有城门,外城均有似瞭望台的马面,是我国南方地区发现的保存形态最完好的商代城址之一,是一座具有方国都邑性质的城址,是江南地区商代文明最重要的物质载体之一。宫殿基址的发现说明牛头城作为商代南方方国的中心城邑之一,已经拥有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是商代赣鄱流域的政治、经济、礼仪中心之一。

牛头城的发掘,毫无疑问,意义重大,让我们看到了一方都邑城址的宏伟壮阔,但它是不是甲骨文中所提到的虎方呢?这就必须将牛头城址与商代大墓联系起来看。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许宏博士等专家,到牛头城址考古发掘现场,通过对出土的陶器群组合进行分析,发现其特征以瘦高型瘪裆鬲为主,而吴城则以分裆鬲为主。他们认为牛头城和吴城的差异性大于相似性;而从牛头城出土的棱座豆则与大洋洲商墓出土的棱座豆完全一致,在吴城却从未出土过。再加上牛头城与大洋洲的空间距离更近等因素,专家们一致认为大洋洲商代大墓的主人应生活在牛头城。应该说这给大洋洲商墓主人身份的种种猜测,画上了一个句号。

青铜文明思考

掩卷沉思,当一个文明的时代印记划落在天际,在一个经济不够发达的小镇,我们该怎样去认识它,发掘它的意义及价值?

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显示,青铜时代分布广泛,中原地区有郑州的二里岗,安阳的小屯村,西南地区有四川广汉三星堆,中国南方地区有湖北武汉的盘龙城、湖南长沙的炭河里以及江南的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特别是位于长江中游的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的发掘,打破了“文明不过长江”的说法,被誉为“江南青铜王国”。

李学勤教授这样评价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通过该墓的发现,江南的历史要重新改写,商代的文明要重新评估。”邹衡教授则认为“这次发现的意义怎么评价也不过分。”国外的学者罗泰、罗森夫人、财各律和艾兰特等,参观大洋洲商代大墓后,无不对中华文明赞不绝口。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划时代的重大发现,却在历经三十年的岁月里,显得波澜不惊,值得深思。

高峰论坛上,北大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以及彭适凡、唐际根等青铜文化考古专家学者纷纷对新干的青铜文化产业发展建言献策,让人受益匪浅。简而言之,概括如下:

一是“墙里开花”不能只是“墙外香”。纵观近年来的青铜器展,自1989年发掘以来,这批宝中的部分文物不仅在国内多次展出,足迹还遍布美、日、法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并先后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广东博物馆、浙江博物馆、甘肃博物馆、山西博物馆等展出,成为江西“走出去”的一张靓丽名片。墙里开花墙外香,不管墙里墙外,只要“香”就是好事,但如果能“里外香”不是更好吗?

二是“短视”切莫“短路”。文化优势化作经济发展的优势,才是我们乐见其成的,这就需要我们着眼长远,精心谋划,一步一个脚印,做一件,成一件,切不可今天提一提,明天碰到困难就绕着走,或干脆拖着做,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要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恒心和毅力,更需要当地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功成不必在我”的实干与担当。

三是实干还需巧干。一个产业的打造从来不易。需要有创新的思维,创业的干劲,有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多参观、多学习、多借鉴,更要多从自身实际反思警醒,从而唤醒沉睡的资源,让青铜之光重放光芒,造福当代,福泽百姓。

新时代路径探索

生态中国,绿色江西的构想,让旅游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立足新时代,如何充分利用现有青铜文化资源,加大青铜文化的开发力度,使青铜旅游文化成为吉安市旅游乃至江西省旅游品牌,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近年来,新干对发展青铜文化产业做了大量探索,取得不俗的成绩。该县积极发展以青铜文化为中心的文化产业群,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吉安把商代青铜文化这一古色文化资源做大、做强,努力使其成为一个融宣传青铜文化、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产业,打造江西的“三星堆”。

2003年,新干县在吉安市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一个投资1200万元,占地1600平方米的青铜博物馆,并规划了面积300亩的青铜文化遗址公园。大洋洲商代青铜博物馆的建成,对于周边县、市乃至全省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提高了大洋洲和江南青铜文化知名度。2010年,新干投资近亿元,在县城南新区兴建了一个占地400亩的青铜文化公园,打造了一个高品位的青铜文化旅游景区。

如今,漫步新干县城,到处是青铜雕塑,青铜文化元素的装饰遍布大街小巷。每一处都传递着厚重的青铜文化,彰显了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让文化优势变成产业发展优势,新干县持续打好宣传牌,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展开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造势。通过举办青铜文化笔会,邀请国内外有名的作家、诗人到新干探索青铜文化之源,创作青铜文化精品;举办“青铜魂”风俗民情大型专题文艺活动,创作以青铜文化为深厚内涵的、展示青铜文化整体风貌的大型专题文艺活动剧本。主动跟进“大井冈旅游圈”的建设,加大新干青铜文化旅游推介,让人们一提起中国就想到江西和吉安“古”有大洋洲青铜文化,“红”有井冈山革命摇篮。通过宣传,打造新干古色青铜文化、特色旅游产业两大品牌,使古色、特色两大文化旅游资源交相辉映,成为吉安文化旅游产品的驰名品牌。

关于青铜文化产业,未来的路还有很长,但庆幸的是我们迎来了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