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
《旋律》为纪实摄影之作。芦笙舞被誉为“东方迪斯科”,自古以来,芦笙吹奏,都要配合舞蹈,边吹边舞。

《旋律》摄影:池晓虹 读图:刘冬生

     

《旋律》(荣获2016第25届奥地利国际影赛中国组亚军,先后多次获奖)      

《旋律》为纪实摄影之作。芦笙舞被誉为“东方迪斯科”,自古以来,芦笙吹奏,都要配合舞蹈,边吹边舞。但不同的地区习俗也不同,芦笙的演奏也有所差异。这幅作品所反映的芦笙舞在苗族广为流行,吹笙的男子为三人,女子舞者有二三十人,且舞时也不拿巾和铃,是徒手而舞。作者居高临下,利用广角俯视拍摄,芦笙吹奏者、舞者尽收眼底,在那乐声雄厚、明快的旋律下,舞者把吹奏者围成两圈,看得出他们节奏自由,步履轻盈,活泼有力,技巧娴熟,引人入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采用1/8秒的低速快门拍摄,把这动作优美,节奏平稳舒缓的舞步拍成流云似水般的动感十足的效果,看上去舞者个个旋转如飞,整个画面气势磅礴,动人心魄,更好地起到了渲染主题的作用。

对于拍摄这类作品要在保证主体(如吹奏者)清晰的前提下,采用怎样的速度最为合适,一般要根据动体速度来确定,对有经验的人一看自明,如《旋律》的作者就用了1/8秒的速度拍摄。而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可以在多种速度上试拍,取其最佳状态。这幅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广角俯视拍摄形成“O”型构图,这种构图的突出特点就是呈活跃性和稳定性,它吻合了主题,把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用“O”型构图形式来表现,既丰富了内容,又令人回味,这是难能可贵的。

自古以来,芦笙吹奏,都要配合舞蹈,边吹边舞。不过根据各地区习俗的不同,芦笙的演奏也有所差异。贵州黔东南苗族地区的“踩芦笙”,规模宏伟,芦笙高大,芦笙队伍演奏的芦笙,音乐丰富,乐声雄厚,气势磅礴,动人心魄。芦笙手们一边吹,一边熟练地做出倒立、滚翻、吊挂、倒背、爬竿、叠罗汉等高难动作。有的地区则以芦笙独舞和双人舞见常,旋律明快,节奏自由。有的地区芦笙较小,男吹女舞,节奏平稳舒缓,耐人寻味。这些不同风俗的芦笙技艺,汇聚成一束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代代相传,永不衰退。

也有集体吹跳,芦笙手边吹边舞,舞步时而活泼有力,时而诙谐风趣,时而旋转如飞,一曲紧接一曲,芦笙不停,舞步不息,无新曲者败北,曲多音亮的芦笙队获胜,他们的芦笙被挂上红色缎带,得胜的寨子和个人受到人们的尊敬。

芦笙音域宽阔,乐声悠远,笙歌宏亮,令人回味。

直到今天,芦笙舞仍在苗族广为流行,芦笙舞有快舞和慢舞之分,在节日和比赛场合里多跳快舞,舞姿健康粗犷、情绪欢快开朗;而在村寨的院坝上多跳慢舞,动作优美、情绪舒缓安详。

吹奏芦笙多与舞蹈相结合,苗族《芦笙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人民中广泛流传,是最普通的一种舞蹈,一般都是围成圆圈,由男子吹芦笙在前,面朝圈里,横身领舞前进,妇女随后,面朝前进方向,随音乐而舞,左右脚交替前进。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