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口板栗
人呐,都有怀旧情结,到了一定的岁数,总喜欢叨叨起儿时的味道,让我常相忆的,便是家乡板栗的风味。

人呐,都有怀旧情结,到了一定的岁数,总喜欢叨叨起儿时的味道,让我常相忆的,便是家乡板栗的风味。

那是秋天的至味,即便离开家乡许多年,仍盘桓心底时时念想。稍不留神,一溜烟便跑得无影无踪。漫步街头巷尾,形形色色、品种各异的栗子充斥市场,挑来选去,总感觉不到舌尖上从前的隽味。

家乡稼穑无“田业”,除了经济作物,便是茶叶果树。板栗,作为乡人一项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是历来秋季很重要的农事。金桂飘香时节,刚刚采摘完最后一季秋茶,接着花生归仓,阵阵栗香便穿透桂花的芬芳,氤氲在收获的季节里。

家家户户都准备了几根长短不一的竹竿,男人立在树杈间,竹竿起落,“噼哩啪啦”,板栗撒落一地,女的头戴斗笠,躬背捡拾,打栗声十里相闻,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过去家中的板栗,都由父亲负责摘收,母亲捡栗。父亲很细心,先把早熟的板栗摘下,经过一段捂熟,去壳,挑拣,然后选出好的板栗炒熟装进袋,另挑选三五斤最好的栗子,在饱满的栗皮上剁个十字,炒好装入另一个小包,一起带到县城集市上,解开袋口,一股栗香喷薄而出。因为卖相好,味道香甜,片刻功夫,便抢个精光。另一小包却是父亲特意带给我和儿子尝鲜的。父亲炒出的栗子,栗肉金黄,色香味俱全,用手指轻轻一剥,一颗黄橙橙的栗仁便滑进嘴里,慢慢咀嚼,一股久违的清香在唇齿间弥漫开来。

知子莫如父,每年父亲精心为我炒制的板栗,成了我味蕾上挥之不去的味道。

由于受赣江蜀水的滋养,家乡土地湿润松软,适应板栗生长。踏入这个四面环水的洲岛,映入眼帘的,除了绿荫葱郁的古樟,便是一片片参差不齐的栗子树。栗树表皮粗糙斑驳,面黄肌瘦,显得土里土气,不太招人待见。秋季收完栗果,一夜秋风把满树的栗叶吹得七零八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熬过一季严寒的栗树,在春风春雨的感召下,吐出新绿,栗叶恣意伸展,蓬勃为一丛丛浅绿的生命,淡黄的栗花,清新淡雅,外形却细长毛绒绒,仿若毛毛虫,总叫人内心充满排斥。栗花飞落头顶,用手触摸,细小软绵绵,不禁毛骨悚然。

开花,结果,植物自然规律使然。吸收了阳光雨露的栗树,长出一颗颗布满青刺,浑圆如刺猬般的栗壳。十月怀胎,破茧成“果”,此刻,正面目狰狞,呲牙咧嘴怒睁路人,诱人又骇人。

唯一中看的,是去了壳的栗子,核桃大小,光亮平滑,让人赏心悦目,口齿生津。

板栗从树到壳,尽管颜值不高,却蕴含坚毅性格,平时无需施肥浇水和除草,免去了繁琐的护理。栽下去,两三年功夫,便开花结果,温脾气,好伺候。不像北方苹果梨树对气候的敏感,也没有南方荔枝桂圆对地域的严格挑剔,南、北方均可种植。

板栗俗称栗子,别名魁栗、风栗、毛栗等,属乔木,是被子植物门,有补肾健脾、益味平肝和美容养颜之功效,称为“干果之王",更有”肾之果”之美誉。

集体所有制年代,板栗树归生产队所有,采栗一般两人一组,男女搭配,夫妻不能搭档,规避合伙贪污。细牙崽常常尾随而至,看到板栗噼啪直落,遍地开“花”,心里直痒痒,乘拾栗人不注意,便用鞋底压住栗壳,利用脚尖的力量将栗子挤出,再踩入泥土里,等对方走后才从土里抠出来。眼尖的摘栗人在树上摔下几声斥喝,吓得他们作鸟兽散。等拾栗人收拾干净走后,才敢重回栗树下,拨开杂草,钻进荆棘,捡些漏网之栗。

捡不到栗子便“偷”,是小伙伴们惯用的伎俩。生产队都有护栗人,唤作“照栗人”。照栗人早出晚归,不间断在栗林里转悠,让小伙伴们无从下手,他们一般采用盯梢、跟踪等战术声东击西。每次逮住,少不了扣父母工分。

最兴奋要数刮风天,头晚刮大风,天不亮,父母就催促我起床捡板栗。当我打着手电筒边走边擦着惺松的双眼来到栗林中,栗树下己是火光一片,大伙都在一夜大风的召唤下,聚集在树下拾栗子,那是光明正大地捡,不算偷,生产队也奈何不得。

分田到户后,板栗树分到各家各户,自家的板栗每年都由父母采摘。父母去世后,采摘板栗的仼务自然落在我身上。摘板栗既是体力活,又要掌握技巧,戴好草帽,先将树上四周够得着的板栗清除掉,树顶及虬枝间板栗则攀爬摘落。两脚立足树桠,或骑或跨,重心要稳,注意力度和角度,凭巧力抖动竹竿尾梢,将板栗振落,发力不均便有坠落之险。即便这样,栗刺也常常砸在头上脸上或身上,伤痕累累。

炒栗子同样有讲究。蜀口人炒板栗不用沙粒,先把栗子切个叉,倒入锅中瓢满水,中火煮至七八成熟,叉处爆裂,祼露橙色栗肉,即可关火舀去水,往锅里滴几点食油,用文火慢慢炒至皮开肉绽,金黄溢香即可。

蜀口板栗是老树种,味道地道纯正,模样靓,不失为请客送礼的最佳特产。平时呼朋唤友,围坐茶炉,冲一壶蜀口绿茶,端上一盘现炒的栗子,袅袅茗香和栗子的清香穿透唇齿间,幸福滋味久久萦绕。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