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黄昏静悄悄
记不清几多次来到这里——黄竹岭,仿佛在追寻一个神秘的图腾,一个悠远的梦想。

记不清几多次来到这里——黄竹岭,仿佛在追寻一个神秘的图腾,一个悠远的梦想。沉淀在记忆陶罐里的点点滴滴,突然在一阵尖利的时光鸣叫声中破裂、飘散。我一任空洞的躯体在梯田竹林间漫移,试图打捞那接近锈蚀的历史片断。

山风急促而清爽,撩起我的衣角,又调皮地小憩在我的头顶,抚弄着发丝。这是初夏的一个黄昏,我轻踏着永新县烟阁黄竹岭斑驳而润湿的青石板,看两旁简陋整洁的屋舍飘出缕缕炊烟,随风漫溢米饭、稻草与青菜的淡淡香味,偶尔一个虎头虎脑、牵着黄牛的男童迅疾地擦身而过,追赶着从不远处传出的铿锵吆喝声:“细伢子,开饭喽!”听夕阳柔和光晕簇拥下山雀甩出的清啼,以及山村所特有的狗吠鸡鸣,我蓦地感觉自己是一枚不和谐的音符,抑或是整幅乡野写意画中的一段败笔。于是,我与几位同学在向导的引领下去“瞻仰”村里的一些遗迹,试图暂时逃离村庄的框架。

遗迹,黄竹岭俯拾即是。这座位于赣西井冈山麓的小山村,诞生了贺子珍、贺怡、贺敏学三兄妹。其中,贺子珍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位女红军、毛泽东的患难妻子更是遐迩闻名。当年,国民党反动派叫嚣着“茅草过火、石头过刀”,七次火烧黄竹岭村。不屈不挠的黄竹岭村民硬是在逃亡之后又返回村里重建家园,在废墟上一次次营造希望与梦想,撒播信念与坚强的种子。循着向导指引的方向,我真切接触到村里残留的战堡、战壕,一次次丈量生与死的距离,掂量沉甸甸的人生真谛。幸运的话,还可觅寻几枚弹壳。透过坚硬而冰冷的弹壳,可以感受到苏区时期战争的惨烈。于是,一座座英雄的雕像在眼前无声地上升,并扩散、蔓延成一片野花的海洋。红的热烈、白的纯洁、黄的雍容、蓝的宁静,紫的忧伤,花瓣雨纷纷飘洒,七彩的光芒让人目眩。

当经过一座开满勿忘我的土坡时,我游移的目光在一段朽木上定格。弄不清这是一种什么古木,据向导的估量少说也有上百年。这不是普通的朽木,透过呈现焦黑状的几段,可以分析它曾经遭受到烈火煎熬。这是一段惨痛的日子,古木没有语言,更不能随意行走,它只有无声地抗争,在战争的枪炮声和火光冲天的氛围中让生命渐渐黯淡、毁灭。

“看,嫩芽!”一位同学惊讶地叫道。哦,我发现,在朽木的不醒目一端,一片嫩芽挣脱黑色的记忆,如一道绿色的闪电,昭示着生命的奇迹。的确,在刀光火影的战争年代,黄竹岭人在死神的阴影中拼杀搏击,顽强地繁衍生息,不也像这朽木上不畏艰险傲然绽放的新绿么?

归途中,我偶尔发现崎岖山道一旁错落分布的怪石,有的竟烙下枪弹痕迹,似乎还蕴含淡淡的血迹。历史,就这样真实而安静地保存着,永远令慕名前来游玩的外乡人感动。

此时,我的耳畔没有喝彩,也没有歌唱;心底没有一丝杂念,也没有一丝纤尘。

这里的黄昏静悄悄……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