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苇杭书
我们都是内心极其孤独、细腻、丰富的人,并在孤独中深度体验生命寂静和流淌。也因此深深爱上了孤独。

原标题:与苇杭书——《草木:古老的民谣》后记

     

草木:古老的民谣》傅菲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傅菲

昨日,看见你朋友圈晒出了山楂。浅紫色,果粒饱满,想必是你在深山自己采摘的。山楂是秋分之物,我们在说秋天,秋天已经去了一半。南方山丘,也有很多山楂。在向阳的山坡上,山楂树和细细的茅草生长在一起。秋天了,稀稀的树叶由墨绿色变成了黄褐色,山楂红了,茅草黄了,秋雁来了。我小时候上山砍柴,带一个小棉布袋,砍完了柴火摘山楂。蔷薇科中的很多植物,它们结的浆果非常受人喜爱。如野莿梨、山楂、悬钩子、草莓等。山楂核质硬,肉皮薄,味酸涩,适合做果脯。

这几天,断断续续阅读你随笔《二人禅》,便觉得我们有许多的相通之处。这几年,你一直坚持生活在北京郊区的深山里,一个人做纪录片,一个人写作,一个人种菜养花,读着读着,我似乎可以想象出你生活的状态了。

我们都是内心极其孤独、细腻、丰富的人,并在孤独中深度体验生命寂静和流淌。也因此深深爱上了孤独。一个有深切孤独感的人,他(或她)的血液里,有一条寂寞的河流。当孤独如秋天旷野般宽阔,我们会明白,我们都是旷野中轻轻摇曳的藿香蓟。

和你一样,我越来越喜爱植物,植物教会我认识生命和我们脚下的大地。当我们阅读《诗经》,阅读《楚辞》,我们认清了一个常识,即,我们的文学史由植物和人的血液,共同滋养。植物不但滋养我们肉身,医治我们肉身,还滋养我们心灵,在我们的容貌上,也留下深深印记。索甲仁波切上师说:“我们一生的所作所为,造就了我们去世时的模样。”我十分赞同这个说法。

南方溪涧边或水田边,有一种常见罂粟科植物,叫伏生紫堇。在四月,花迷离清丽,花瓣白紫,低低地招展。它有另一个让人哀伤的名字,叫夏天无。到了夏天,它便消亡了。在乍暖还寒的春季,它完成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生命过程。夏天来了,它的地下茎块中空腐烂,以至于植株死亡。还有一种植物,在你结庐的地方,你随处可见的。这个季节,也正是它开花的时候。在凌晨,露水正盛,天空还荡漾着清水色,朝霞慢慢漫上来,它开出了月光一样纯白的花。太阳越烈,花也越盛。在废墟,在墙垣,在荒弃的菜园,它铺展出一个大花圃。太阳下山了,它便凋谢了。这就是旋花科植物夕颜。万物追逐阳光,朝生夕死也在所不惜。如飞蛾奔向烈火。太阳花也是这样的。

它们至美,以至于我们忘记了它们生命的短暂,或花期的转瞬即逝。

无论多绚烂,凋谢是必然的。也许你还记得,在2016年5月13日,我们去横峰县新篁,看了好几棵千年树龄的老树,有银杏、板栗树、香樟、枫树。千年的板栗树,我只在新篁看过。板栗树是壳斗科落叶乔木,可这棵板栗树不落叶,四季郁郁葱葱。我们站在栗树下,仰望密密匝匝的树冠和披冠而下的繁花。你还记得吗,树下有一座坟墓,荒草萋萋,老鼠或是黄鼬,掏出了深深的洞穴。树的右侧,是两栋废弃的黄土泥坯房,木窗霉变。屋里空空,蜘蛛网像一张吊床挂在门框。一棵千年之树,在一个村舍里,构成了生命最好的隐喻。它天天看着炊烟升起,看着太阳落山。它还看见了千百年来,每个村人的出生与离去。它看见了迎亲的队伍,也看见了送葬的队伍。在矮山坡,在村舍里,它是多么孤独。这是时间的孤独,因为时间洪流已经失去流逝的意义,它不再被钟摆所囚禁。

我想象你生活的山区,是这样的:磅礴的燕山山脉蟒蛇一样卷起,苍茫,稀稀落落的灌木和荒杂的野草盖满了山梁,山下是落叶乔木树,沿着山沟形成了灰暗的树林,不多的乡民依山而居。山上有山楂,有野柿,山路边有许许多多的地念。春天,雏菊开遍。你在院子里,种不多的蔬菜,种一两架瓜果。你是一个可以听见水在树枝里流动的人。你登山望远。你临水闲散地散步。

你与植物为亲,醉心于细碎的日常,沉静于阅读。山中一日长,人间一世短。这也是我向往的境界。我也常常一个人去山区,去广袤的田野。出发的地方,就是我们归去的地方。我秉承这个。人至中年,我的记忆力开始衰退。我曾一度痴迷于采集植物标本,学习辨认植物,可一边学习一边又忘记了。

但我不为忘记而惋惜。这个过程给我愉悦。一个人在山间或在河边,或在田畴,我觉得自己会慢慢变轻。我越来越喜欢植物,植物给我的愉悦感,不是其它物质可以替代的。我写过一本散文集叫《万物柔肠》。植物有柔肠,有佛心。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说,灵魂有三个等级,植物的灵魂属于低等级。我不赞同。植物最具人性,像空气一样。植物通灵。我们通常以美与丑、好与坏、善与恶,把我们的审美标准和道德标准,去区分某件事物或某人。而我们去形容一种植物,从来不会出现丑、坏、恶这样的贬义词。

无论什么植物,出现在旷野,它出现在最适合出现的地方,无论它开花或凋谢,无论它蓬勃生机还是枯死腐朽,都是它至美的时候。地上没有一棵树是多余的,没有一棵草是多余的。草和树的生长从来不杂乱,雨露、风和阳光安排了它们最佳的生命姿势。它们和天上的星星没有区别。有哪一颗星星是多余的呢?亿万颗星星散落在银河里,密密麻麻,可我们怎么看,都不会显得拥挤。就像人从来不会有多余的爱情。

在山中呆久了,人不会面目可憎。

“当仲春来临,山谷的野菜疯长到极限。山居放养一年,苇杭的心也疯野如薇。只是,这因《诗经》而知名,古人常食的薇菜,如今已不在大众野菜之列。薇,即野豌豆。据说可以摘其嫩芽吃,也可以将成熟的野豌豆用来磨面炒着吃。小时候,家乡田间地头常见,但没有人吃它,它结的小豆荚则是我们常常揣在兜里的玩具,掏空荚内的豌豆籽,掐掉尾部,用力吹,就可以吹出各种声音,有的小伙伴掐出好几个,并排含在口中吹,小排箫一般。没听过哪个小伙伴能吹奏出一支完整的曲调……”读了你这样的文字,我会激动,世事多艰,你却从没改变你淳朴、纯粹的生命质地。一个人有过在乡间成长或生活的经历,是多么宝贵。

始终如一的是,我们都属于乡间田野的考察者。而你走的更远更广阔,去实地考察,你走了大半个中国,还去了印度、缅甸和美国。而我只停留在南方的田野和山区。我们都是追寻河流去浪迹的人。我们沿着太阳的光线,沿着鸟飞过的山脊,我们一次次奔赴心中的远方。我们不为别的,只为看更广阔的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找到完整的自己。

今年五月下旬,我去贵州的梵净山,在山脊线上走路的时候,我遇见了一个老僧,我被彻底地震撼了。黄昏,晚霞开到荼靡。梵净山下了零星的细雨。我们沿着山脊线下山。弯弯的石板道,在低矮的灌木间,忽隐忽现。石板道两边,杜鹃花开得疯狂。梵净山有百合杜鹃,白如晨霜;有猴头杜鹃,红若火焰。山风和新雨,把花打落满地,向下曲折延伸的古道上,铺满了花瓣。一个老僧迎面上来,着僧袍,穿芒鞋,背一个橘黄色的棉布袋,低头踏阶而行。迎面的时候,我也没在意看他。错肩十余米,我回头望山崖,见老僧驻足,回首看山下。我看清了他的容貌,清瘦,矍铄,慈祥。梵音从不远处的寺庙隐隐传来,暮鼓悠远沉沉。我看看台阶上缤纷的花瓣,我突然有一种想蹲在路边哭泣的感觉。

我们都是等待神认领的人。

每一次去山里或去旷野,即使是同一座山或同一片旷野,见到同一棵树,见到同一片草滩,新奇感和愉悦感有增无减。植物永远不会让人厌倦。这是植物与人最大的不同之处。植物的面目永远和蔼可亲,它随时施与自然的恩慈。在散文集《大地理想》我以数万字之巨,描写荣华山。荣华山的其中一条三百米长的山道,我走了近千次,只为看看山道两边的植物,在每一天,所呈现出不同的生命感。这种生命感,就是植物给我的神性启示。

植物不但给我们天籁般的美学,还塑造我们的皮囊,也给我们宗教般的圣洁。我们不要去做水泥构筑的囚徒,去回归内心,去回归生命,去回归草木间。草木间有神庙。索甲仁波切上师又说:“我们把生命造成黑暗狭小的笼子,却又把它当做整个宇宙。”他在《西藏生死书》的开篇《在死亡的镜子中》写到:“修行让桑腾接受死亡,也让他清楚地明白,痛苦可以是一个深度的自然净化过程的一部分。”草木同样可以净化我们淤积了泥沙的生命。

秋天很快会过去,南方山区即将层林尽染。厚厚的晨霜让万物又一次回到寂静休眠的状态。你有时间了,可以来。我们去看霜叶飘零,看冬菊映雪,听溪流轻浅低吟。我们应该到了这样的年龄:学会去接受最宝贵的东西在失去,渴望的却迟迟不会来,但一定会来。一切生命的根本规律,就是无常。我们看看草木,一切了然于心。我们去听听山中冷雨从树叶滑落的嗦嗦之声,我们也会面带微笑,一如我在梵净山偶遇的老僧。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