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仪式感
听说国外的大学毕业典礼,家长是必须到场的,以见证子女人生中的一场重要仪式。而现在的中国,这种仪式感正渐渐缺失,被当做繁文缛节在生活中删除掉。

     

     

张元济手帖  

◆王渐鸣

听说国外的大学毕业典礼,家长是必须到场的,以见证子女人生中的一场重要仪式。而现在的中国,这种仪式感正渐渐缺失,被当做繁文缛节在生活中删除掉。须知中国是礼仪之邦,古来最重仪式感。比如说:歃血为盟了,就是永不变心的生死之交;磕头行礼了,便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拜访要投“名刺”,成年要行“弱冠礼”,不消说皇帝的春秋大祭,有体面的人请个饭都要写请帖。

这张就是近代杰出的出版家、教育家与爱国实业家张元济(1867-1959)致王一之的毛笔手书的请客帖。张元济出生于名门望族,书香世家。清末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在总理事务衙门任章京。入民国后,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长期任职。他组织编写的新式教科书风行全国,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推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林纾翻译的《茶花女》等大批外国学术、文学名著,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他主持影印《四部丛刊》、校印《百衲本二十四史》以及创建东方图书馆,对保存民族文化都有很大的贡献。解放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长,继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1959年8月14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

张元济是新旧交替时代的典型文人,一手好字,一身修养,为人处事仍存古风。帖中“敬屈驾临”、“鹄候光降”等词都是以前的礼貌用语,表达的是一种谦虚虔诚之情。今天我们请客吃饭,一个电话或短信就够了,没了这份繁琐,也少了这份庄重。许多的事一过便如风无影,想不起、记不到,生活中缺乏仪式感,便不知“敬事”,不懂庄严,慢慢地,只会敷衍,只会放纵。

我还曾见过近代上海著名书法家邓散木手写一张请帖,上面用毛笔楷书认认真真写明请客时间、地点,最后还把同席之人的名字一一具上,一桌八人,这样的请帖他至少要写七张!试想,应邀者谁不以得到书法家这样一纸为荣?面对如此慎重的约会,谁又好意思却之不赴?我上小学时,头两年得的奖状,都是用毛笔写的,觉得特别庄重。后来改为用钢笔写,我心想怎么能这样?再后来,我收过的证书有连名字都干脆空着的,让你自己填,真叫人哭笑不得!连基本的形式都没了,又何来源自心头的震动?记得小时候,亲戚家建新房,父亲都要我用小红纸用毛笔写上祝语并慎重地署上名款贴在镜匾上当作大礼送出去。每年大年初一的祭祀,父亲都嘱咐一定要把装祭品的篮子举过头顶才行。仪式,就该讲究!

我们应当在端午节挂一把艾叶,在春节祭一次祖先,在结婚纪念日买一束鲜花,在孩子成人时给他一个有意义的礼物……因为仪式,生活会变得认真而有意义;因为仪式,我们的回忆中会多一份美好!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