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处不飞花
收读潘小娴、朱苏权著、朱晴鹤摄影的新书《云山花事经眼录》,徜徉在“春色”“夏影”“秋韵”“冬彩”四时奇花异卉的盛景美图中,流连忘返,满心满眼的花香,满......

原标题:人生何处不飞花——读《云山花事经眼录》

     

潘小娴朱苏权朱晴鹤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胡忠伟

收读潘小娴、朱苏权著、朱晴鹤摄影的新书《云山花事经眼录》,徜徉在“春色”“夏影”“秋韵”“冬彩”四时奇花异卉的盛景美图中,流连忘返,满心满眼的花香,满心满眼的诗情画意,读得人情醉意迷,如梦如幻,真是难得的艺术享受了。

生活在繁华大都市广州的作家潘小娴一家三口,爱生活,爱文学,爱植物,爱花花草草,迷恋超然宁静的大自然。十九个春夏秋冬,十九年坚持不断的寻访,十九年的观察记录,成就了这一套《云山花事经眼录》。

每个周末,潘小娴一家三口,就会走进白云山,赏花爬山,养眼养性。他们寻访着隐藏在山间崖畔的各色花卉,也发现着寻常花草的四时美态、荣枯盛衰。这些花花草草、山山水水,不仅入眼、“入镜”,更养心入脑。潘小娴的儿子小朱从小跟随父母,爬山、看花,他善于观察,喜欢摄影,对灵花异草,自然是远近高低一阵狂拍细摄;她的老公老朱,更是一枚“花痴”,负责记录花草所在的地点、数量、结的果子等等;要说最“悠闲”的当然是潘小娴了,她只管赏花。但其实,最不悠闲的还是潘小娴,她在赏花同时或之后,要查阅大量资料,了解白云山上各色花的特点、习性、故事,甚至它们背后的文化渊源、悠远历史、美丽传说。在此基础上,巧妙编织,细心结撰,连缀成篇,其实是最难最难的事了。然而,她喜欢这样的生活,在没上白云山之前,她就在自家阳台上养花弄草,怡情怡神。这大概是读书人的一种癖好吧。正如明代王象晋在《群芳谱》中说石菖蒲那样,人们喜欢花,倒是跟开不开花没多大关系:“乃若石菖蒲之为物,不假日色,不资寸土,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

这一套图文并茂的《云山花事经眼录》,既是潘小娴一家三口十九年坚持爬山赏花的结晶,也是他们不计春秋、淡泊名利、涵养性情的典范之作。在朱苏权看来,“你若逐花,幸福自来”。他们一家赏花访花写花,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寻访花事的“副产品”,是“无迹可求”、“妙手偶得”。十九年来,在白云山上,他们看遍了花开花落的盛景,也邂逅了白云山许许多多可遇而不可求的美妙花景。在他们的眼里,每个周末的爬山,不仅仅是赏花爬山的“经眼”之旅、锻炼之旅,更是“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文化之旅、心灵之旅。

爸爸朱苏权是大学教授,讲授唐宋文学,深入人心,对文学自然是“爱你莫商量”,何况,他大学时代的“逐花梦”正做得酣畅。他对爬山赏花,概括得很透彻,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回归了大自然,二是密切了亲情,三是能够快乐学习。整日忙碌的现代人,应该放松一下紧张的情绪,回归自然,“细嗅蔷薇”,安然地感受生活的美好与泰然。试想想看吧,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步山林,白云亭畔飞,花香山间飘,听溪水潺潺、鸟鸣啾啾,看闲花野草、白云飞渡,一家人在一起,能把一年的光阴都抛掷在这青山绿水间,自然是快活赛神仙了。我想,古人所谓的“天人合一”的妙境,也不过如此吧。儿子小朱总结说,正是这爬山赏花,造就了如今仍然热爱大自然、热爱探索、热爱思考、热爱幻想的他。他已是将要步入社会的大三学生了。妈妈潘小娴说,他们的生活延续在“一年无日不看花”的花样光阴里,那当然是,美如画、美如花了。作家潘小娴,有一支生花妙笔,简简单单的花儿,在她的笔下,含着露、带着笑,随风摇曳,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她说紫藤,“零零星星绽放,就像一个久浸书香的女子,有种优雅悠闲的飘飘仙气”;她说橙黄黄的无忧花,在雨天“沾满了雨珠儿,一如小朱那天真无邪的笑脸,灿烂无比,可爱无比,快乐无比。此时此刻,老朱和我,那颗一直被大都市紧张生活牵绊着的烦躁之心,刹那间也卸下了困顿,变得清净与澄明。”其实人生天地间,欲念太多,困顿太多,在适当的时机,放一放手头的事情,走进大自然,亲近自然山水,也是给身体换气、给心灵吸氧、给人生补钙、给生活充电。只有学会“放松”,才会开启新的征程。

如此说来,这白云山的自然盛景,不仅在他们一家三口的眼里、镜中,更在他们的笔下、心里了。这是难得的文化之旅、心灵之旅。

读潘小娴、朱苏权著的《云山花事经眼录》,那些叫不出名字的花花草草,在文字和图片的描述中,更为真切,更为直观,真叫一个美,对于我这样一个“花盲”来说,这就是一次难得的免费植物科学普及了。但在我,更愿意把它当成我工作松懈之时,精神的“加油站”、心灵的“充电桩”,因为这里不仅仅会收获四时花色之美,更会享受到人文盛景、历史传说、美丽故事,文字盛宴。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