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如琉璃,折射多元故宫
“故宫”原指“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帝处理政务和居住的皇宫。清亡后,于1924年改作了博物院。

原标题:碎片如琉璃,折射多元故宫——读《故宫物语》        

■赵青新

“故宫”原指“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帝处理政务和居住的皇宫。清亡后,于1924年改作了博物院。在《故宫物语》里,作者野岛刚把“故宫博物院”的概念作了扩大化,书里出现了四个故宫:北京、台北、沈阳、南京。另外,他还造访了四川乐山的“战时故宫”,即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之地。这些故宫的文物、历史以及守护人,构成了这部作品的三个主干篇目:话文物、谈故宫、访昔人。

《故宫物语》全书分成90话,每话平均未足2000字。作者的写作宗旨并非深度探讨,而是着力于大范围点到式的普及。比如,“话文物”有37篇,每一话,说一个文物:翠玉白菜、白瓷婴儿枕、寒食帖、富春山居图……美学特征、文化衍变、历史轨迹,娓娓道来。用词不多,言之有物。每篇读完,至少会有轮廓式的了解,再不济,游故宫时,随身带上一册,边赏边阅,岂不是让游兴增添几分呢?

浅尝辄止式的写作也是有好处的。野岛刚在后记中自述:“我想尽量从总体的角度,呈现‘故宫学’的世界,带领读者领略体会。”他所选取的九十个故事的取向,不是从艺术史的价值观出发,主要还是考量“对于人类的文化意义”。野岛刚的写作方式与他的记者、专栏作家的身份有关,这类短浅的随笔正是他擅长的,还可以发挥他所追求的普及之效。

日本的文化氛围,很适合普及类的大众读物。前些日子,我在读《宫崎市定人物论》,像这样一位大学者,许多文章写得非常浅近,难道能说明他水平欠佳吗?非也。宫崎市定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在日本国内的推广,要让日本民众读懂中国,面向大众的文章不能艰涩,而且最好是短文。想想看,日本为何流行文库本?就是这个道理。

野岛刚写中国的几部文化专著,之前的《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两个故宫的离合》,以及现在这部《故宫物语》,都用了可能被中国读者斥之为“流于浅表”的风格,其实这种门槛的主动降低是很日式的。野岛刚设定的对象首先是日本读者,这些作品都是用日文创作,然后再翻译引入中国。野岛刚的行文也很照顾日本读者,经常要做一些中日文化之比较。说中国瓷器“雨过天青”,他要讲到日本瓷器工艺和知名的收藏家;讲释迦牟尼佛坐像,他要提及补足故宫缺口的日本人———新田先生的佛像捐赠。这样一来,日本民众会有亲切感,自然而然产生兴趣,日本对其他文化的吸收或再创造就有了契机。润物细无声,化入日常,这是日本文化的厉害之处,倒别小看了这些我们觉得“不过如此”的作品。

野岛刚的记者本能还体现在他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故宫之特殊,不仅在于它是一个典型的中华民族特色丰富的文物收藏体系,而且还在于它的存在就是多年来历代统治者法统的标志。更何况,20世纪“四个故宫”的历史钩沉,其政治意味更加浓厚。国宝流离,物是人非,两岸盼统一。野岛刚因工作之便,经常出入这些故宫,与故宫院长或管理者或文化学者多有往来,因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故宫学”理念。

在《两个故宫的离合》里,野岛刚就说自己被故宫的多元———文化、艺术、政治、历史、民族精神……所震慑并吸引,他引述郑欣淼先生的话:“把故宫囿于美术领域,是非常可惜的。”他说这句话说到了他的心里。野岛刚的两部故宫著作,都渗透着鲜明的政治影像,尤其对民进党的故宫定位有着犀利的批评。他强调,故宫背后有一个中华文明概念。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与政治是不可分离的。

碎片如琉璃,折射不同角度的光芒。《故宫物语》的90话,各说各话,零零散散,然而收拢一处,就很明晰地显示了作者的想法。野岛刚倡导的“故宫学”体现新的视野,需要理念和方法上的整体思维,不孤立地评论和研究故宫藏品,而且阐发故宫文化的传承源流和独特的美学价值、社会地位和政治意义。[日]野岛刚著张慧君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