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书院的高度
井冈群峰跃出烟雨,更显葱茏。龙江水沉静,仿佛晓妆的山间女子,一笑一颦,自有妩媚。曾经风起云涌、龙腾虎跃的古镇龙市,以安宁祥和示我。九十年了,时间老人温......

井冈群峰跃出烟雨,更显葱茏。龙江水沉静,仿佛晓妆的山间女子,一笑一颦,自有妩媚。曾经风起云涌、龙腾虎跃的古镇龙市,以安宁祥和示我。九十年了,时间老人温软的手,抚平了大地上的皱褶。

我并没想到,龙江书院保存得如此之好,这组建于清代道光庚子年(1840年)的砖木混合结构建筑群,蹲守在五虎岭之麓,笔直的封火硬山墙有邀苍翠之意,阴阳瓦屋面呈现一种冷峻的表情。当初,书院由宁冈、酃县、茶陵三县的客籍绅民捐款集资修建,据《龙江书院尚义录》记载,山民共乐输田百余亩,谷量计千余担。只是谁也不曾预料,有朝一日,它会被写进中国的革命史。

一座小巧玲珑的“状元桥”,一个麻石条砌就的泮池,一棵斜撑身体的香樟,在书院前构成一幅风景图。我犹如一位青衫学子,腋夹一把桐油纸伞,放慢脚步,穿桥,鹅卵石的质感化为某种温度。今日,我不是见先生,而是采集1928年4月的春风、细节、温度和花香。这三进院落里,储蓄着怎样的养汁,流淌过怎样的热血,制造出怎样的中国情节,一切缄默如禅,等待我一一解读。

大门、明道堂、文星阁、启秀斋、珍席斋、报功祠、崇文祠……一个又一个天井,衔接着前后建筑,也衔接着天地;一间又一间厢房,寂静无尘,又分明弥漫着从不曾消逝的气息。我越过岁月的崇山峻岭与他们相遇,那些英武坚毅的面孔洋溢着自信和乐观,是那样的熟悉,似乎,我们前生有过缘分。他们有的从湘南来,有的从罗霄山脉来,有的来自书香门第,有的世代耕耘于陇上,为着共同的信仰,在这个叫龙市的小镇拥抱,在这座墨香氤氲的书院里商谈一个话题,如何经营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旗帜举向何处去?我仿佛聆听到他们登上文星阁的脚步声。在那儿,群英聚会,一枚棋子落定,满盘活出新的风云。

通往文星阁的楼梯如今被封闭,我无法登高。阁高三层,当年乃俯瞰古镇的好去处。那些英雄的姓名早已写进汗青,毛泽东、朱德、陈毅、王尔琢、张子清、何长工……他们好像一群教师,研讨、编写着一个国家的命运教科书;他们好像一群社会学家,为一个民族的未来把脉。那天,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介绍了井冈山根据地的主要情况,朱德则讲述了湘南暴动和部队转移上井冈的经过。在亲切热烈的气氛中,与会者达成共识,两军会师后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会议间隙,他们可以远眺到会师的战士在龙江河边出操、唱歌、集会,聆听到清脆的军号声、百鸟的欢鸣。一种崭新的气象,扫去多日的阴霾,笑容,重新回到了将士们的脸庞。

我孤独地行走在书院里,浮想着1928年5月4日工农革命军第四军隆重成立的情景。会场离龙江书院不远,现在已开辟为会师广场。而中厅“明道堂”,则见证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三湾改编”的成果在这次会议上得以进一步巩固,党支部建在连上,设立各级党代表和士兵委员会,官兵平等,待遇一样。中国历史新的一页,就从书院的眼皮底下翻起。朱德曾经为此兴奋地赋诗一首:“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领导有方经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

在书院的一侧墙壁上,我读到了一幅当年的对联,道:“红军中官兵薪饷一样,白军里将校尉起居不同。”此时,我也有诗意冲动,忍不住用手机写道:“毛泽东与朱德/红米饭与南瓜汤/井冈山与根据地/这些名字或名词一旦交集/就是两支部队会师/足以砸碎旧中国的所有机器。”

触景生情,忽然想起丰子恺先生说的一段话。他说:“人生有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质,芸芸众生,拥挤不堪;第二层是精神,已经坐满,后来者只好站立;第三层是心灵,寂静无声,阳光万道。”1928年暮春,文星阁上的人们心怀阳光,抵达一个信仰的高地。

我顿时释然,也许,龙江书院的高度,只适宜仰望。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