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在书外
冯其庸这个名字,我是在少年时看电视剧《红楼梦》时最早知道的。里面的字幕全是手写的书体,我特别喜欢,因此记住了他这个“文学顾问”。

     

冯其庸手札      

冯其庸这个名字,我是在少年时看电视剧《红楼梦》时最早知道的。里面的字幕全是手写的书体,我特别喜欢,因此记住了他这个“文学顾问”。后来,知道他是个红学家,曾任中国红学会会长。再后来,知道他于书画诗词皆有造诣。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曾对他做过访谈。我印象最深的是1998年8月,冯其庸以76岁的高龄,第二次上帕米尔高原,于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山口,发现玄奘取经回国的山口古道,此古道为玄奘回国以后1355年来的第一次发现。他的这一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最后有关他的新闻,便是2017年1月22日,冯其庸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江苏无锡县前洲镇人,1924年2月3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就读无锡国专时,他的老师是近代大书法家、学者王蘧常。有这样一段书坛佳话:爱书法的人都知道有《十七帖》草书拓本传世,那是王羲之诸多手札的汇本,因首页有“十七日”而得名。王蘧常的章草独步于世,被日本人誉为“当代书圣”,冯其庸遂请老师以“十八日”开头,书一法帖传世。蘧老欣然应允,首帖云:

十八日书悉。屡欲我书十八帖,何敢续右军之貂?但以足下情辞恳款,又不忍拒。此书首有十八日字,置之卷前,即谓之十八帖,可乎?一笑。

其庸弟

兄蘧

《十八帖》由十八件手札组成,老笔纷披,苍茫雄浑,堪为杰作,若无冯其庸的动议,安能有此艺术瑰宝?王冯二人的师生情谊维系终生,但意外的是冯其庸的书法却未受王蘧常的半点影响。冯之一生,与书画界的刘海粟、朱屺瞻、谢稚柳、唐云、徐邦达、启功多有交游,但书风却一直保持自己独立的取向和面目。他在王羲之书法上用工最勤,于明代董其昌受益最多,最终写出的风格却又迥异王、董,既清新刚健,又纵横老辣,流利晓畅,一任天然。

冯其庸也作画,取法徐渭一路的大写意,然而于书于画,都本非其专攻,而是学问之外的消遣而已。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书画又何尝不是如此?冯毕生致力的是红学研究,保持的是学人本色,故其书画中,有一般人所没有的文人味、书卷气,这种格调,画宜小品,字宜手札,读之更觉赏心悦目。

此帧手札,是1989年1月18日冯其庸写给《存天阁谈艺录》的作者沈祖安先生的。“存天阁”是当代画坛大家刘海粟先生的斋号,冯与海老是旧交,故沈祖安去信请他为此书作序,三天后序便作好,却久不见所提之人来取,故冯去信告知。此序同时寄去《清明》杂志,于当年第2期发表了,序的题目叫《天末怀海翁———为沈祖安兄所记刘海粟〈存天阁谈艺录〉一书而作》,惜我至今未能读过。观此小札,字字清丽,行间雅健,此中格调,岂是抄书匠所能修得?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