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以文为魂 以水为脉 ———青原区加速富水河生态治理纪实
富水河,是青原人民的“母亲河”,源自邻县兴国岗乡,流经东固、富田、新圩、值夏、文陂五个乡镇,全长72公里。之前,这里还是一条河岸崩塌、砂丘林立、垃圾漂浮......

5

美丽的富水河

6

富田镇陂下村一角  

刘茂林文/图

富水河,是青原人民的“母亲河”,源自邻县兴国岗乡,流经东固、富田、新圩、值夏、文陂五个乡镇,全长72公里。之前,这里还是一条河岸崩塌、砂丘林立、垃圾漂浮、水质污染的青原版“龙须沟”,可如今,成为一条河水丰盈、鱼虾成群、乡愁浓浓的生态河流。

富水河的变化,让沿线群众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今年以来,青原区按照打造河长制升级版的要求,以人为本,以文为魂,以水为脉,大力实施“四个三”工程,在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基础上,实现富水河流域生态、文化、经济效益齐发展,逐步形成一条具有“山水吉安”“红色故里”“正气家园”的宜居宜业宜游百里生态示范带。

三大工程,全面修复河道

深秋,富水河畔,暖暖的太阳下,河岸上,一群工人正忙着拉线放样、整理场地;河道中,几辆大型机械正在平整砂丘、清淤疏浚。现场,一派热闹的劳动景象。

“今年,我们在富水河流域投入资金达到1亿多元,全面启动新圩至文陂段岸线生态升级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富田段全线防洪工程,完善梅冈水治理工程,计划治理河道22公里,新建生态护岸22公里,修建景观拦水坝1座。”青原区水务局局长黄润开现场向笔者介绍。

针对富水河堤防单薄矮小、河床狭窄急湍、河道淤塞、水生态损害严重的现状,近几年,青原区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疏浚修复生态的作用,统筹整合项目资金,持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水生态综合治理、水系连通等“三大工程”,对河道弯曲走势进行重塑,对河流生态环境进行重修,建立和完善水清岸绿、滨水宜居的安全生态水系循环系统,让富水河自然生机重现,一条百里绿色生态长廊初具规模。

与此同时,青原区结合“三大工程”建设,强势开展清河行动,安排资金600万元,对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乱捕乱捞等违法行为进行全面彻底清理,依法取缔无证矿山企业9家,关闭超标企业8家,拆除砖瓦厂7家,拆除养殖设施面积5500平方米,富水河水质稳定在III类以上,流域内水库水质达标率达95%以上。

三项技术,全力治理污水

曾经,新圩镇炉下村是青原区远近闻名的畜禽养殖村,但村里环境恶劣,粪便遍地,污水横流。早些年,笔者去过一趟炉下村,那个臭味想起就叫人恶心。

前些日子,笔者跟随河长巡河,再次来到炉下村,本能地捂住鼻子。“现在村里没有异味,处处充满清香。”村支书易宇航见笔者如此赶紧解释。

臭味跑到哪儿去了?易宇航介绍,去年河长制实施以来,炉下村采取异地安置、强制关闭、转型发展等办法,把全村大小二十几家养殖场清理出去,实现零养殖目标。利用项目资金,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对生活污水实行“生态疗法”:污水通过管网收集,进入四级沉淀池,然后经过PKA湿地净化,变成清水,流进田间灌溉,污水处理率达90%左右。

垃圾、污水,是农村的主要污染源。去年开始,青原区按照“垃圾不落地、污水不入河”的要求,在富水河流域大力推广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因地制宜建设成本低、效果好、管理方便的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和实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垃圾模式,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垃圾收集率达100%,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大力推广畜牧养殖污染治理技术,逐步取缔年出栏5000头以下的散户和小规模养殖场,建设富田横坑等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引导生猪养殖从禁养区向可养区转移,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绿色发展;大力推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深入开展“四控一减”提质增效行动,实施“稻虾轮作”等生态种养新模式、新技术,统防统治农业污染。今年,富水河流域内每个乡镇至少建设2个示范点。

三大景观,全域塑造亮点

“走啰,青龙洲漂流去!”“真美,渼陂山水好写生!”“乡村游,拥抱富水河,享受天然氧吧!”……富水河的系列嬗变,引人向往,游客如潮。

地还是那一片地,景还是那一抹景,怎就变化这么大?“水生灵动,秀色可餐!”黄润开给出了答案。如今,行走在富水河畔,只见处处山清水秀,景色美丽动人。

既要治山理水,也要显山露水,青原区强化《青原区全域旅游规划》引领作用,通过构建生态廊道、创建湿地公园、打造旅游休闲设施等措施,美化、亮化、绿化河道沿线,以“三大景观”促成青原版“清明上河图”绘就。打造渼陂古村旅游景观,修建景观拦河大坝,完成地下管网工程,治理28口水塘,做活水上娱乐项目,开发建设夜景工程,恢复古街商业业态,建成渼陂旅游集聚区。打造富田旅游片区景观,启动富田古镇引水工程,将天然活水通过管网、溪流、水渠引入富田古镇,恢复王家古村、匡家古村等内部流水潺潺的原始传统风貌。打造沿河生态文明景观,从解决群众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入手,深入开展“净土、净水、净空”行动,加快实施“七改三网”“8+4”项目,全面治脏、治乱、治污、治违,彻底破解流域“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景”难题;深入挖掘流域非遗文化,塑造以富田喊船、蚌壳舞、箍俚龙等为主的文化品牌,厚植文化生态优势,打造为美丽中国全域旅游示范区。

三大机制,全员凝聚合力

采访中,笔者碰到正在巡河的值夏镇镇长、富水河值夏段河长刘绍飞。他介绍,当前,富田镇开展三级河长巡河活动,镇级河长每周巡查一次,村级河长每周巡查三次,组级河长一天巡查一次,保洁员全天候保洁,建立和完善河长制巡查保洁护水常态化机制。

在现场,笔者观察到,刘绍飞河长不时用手机拍照、上传图片。他介绍,巡河过程中,河长将自己所发现的问题、好的现象上传到河长制微信群里,督促解决问题,对一时不能解决的,协调解决好。“晒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效的监督。”

治水面前,没有旁观者。青原区在富水河河长制落实上,安排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正副河长,沿线乡镇党委书记担任辖区内河段的河长,逐段逐村落实村级、组级河长,推动河长制覆盖到每个乡镇、每个村组,延伸到每条河渠、每口山塘,确保每片流域、每条沟渠有人管、受保护。目前,青原区为富水河流域落实区、镇、村、组四级河长132名,巡查员、监督员、保洁员600多名。

为充分凝聚各方力量,全面推动“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转变,青原区坚持机制管治,建立督察考核机制,按照“一季一调度、半年一督查通报,年终检查考核”要求,由河长每季进行一次调度,研究重大问题,制定项目政策,分解工作任务,解决重点难题。建立上下联动机制,按照条块分割、属地管理的原则,强化部门单位与乡镇、单位与单位、乡镇与乡镇之间的联合作战能力;充分发挥沿河基层党组织和理事会等民间组织作用,强化巡防巡查,实现社会治水常态化,促进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按照随时待命、随时出勤的原则,从区环保、水务、农业、国土、城建、公安等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生态环境联合执法队,构建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确保发现生态污染苗头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查处,维护流域生态安全。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