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牌的魅力———解读泰和“民嘴讲堂”创新之路
大树下、祠堂里、田间地头、生产车间,一张小方桌、一个移动音响、几排长凳,“民嘴讲堂”宣讲员嗓子一亮,一场宣讲开始了……从2011年起,这个“民”字号的宣讲......

□樊军

大树下、祠堂里、田间地头、生产车间,一张小方桌、一个移动音响、几排长凳,“民嘴讲堂”宣讲员嗓子一亮,一场宣讲开始了……从2011年起,这个“民”字号的宣讲平台,不仅得到了老百姓的点赞,同时也成为吉安宣传的一张名片。经过7年发展,“民嘴讲堂”不断创新,让“民”牌的魅力不断彰显。

身边人说身边事

今年72岁的李飞雄,是泰和县碧溪镇江边村的一位普通农民,耕种之余爱读书看报,热心公益,德高望重。同时,他也是十里八村颇有名气的红白喜事主持人。老李主持红白喜事有个特点,那就是会在仪式上讲孝道,宣传好人好事。由于他讲的都是身边事,大家都爱听。

7年前,李飞雄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一特点竟然被县委宣传部“相中”,年已七旬的他,成为县里“民嘴讲堂”的宣讲员。如今,他的宣讲不仅走出了碧溪镇,还经常到其它乡镇“跨区作业”。像李飞雄这样的宣讲员,泰和县目前有352人,他们都来自群众身边,有致富能手、乡村医生、镇村干部等。

“‘民嘴讲堂’创办的目的是为了把党的政策理论传到千家万户,解决传统理论宣传站得高、离得远,群众听不懂、不愿听的问题。从诞生那天起,我们就立足‘民’字,做到亲民为民,用老百姓身边人,讲老百姓关心的事!”说起创办“民嘴讲堂”的初衷,负责人万晓蓉感慨道。

为了让群众听得懂、愿意听,“民嘴讲堂”从群众最关心的身边事入手,每年都制订一份70多个主题的“菜单”,“菜单”包含党的最新方针政策、核心价值观、惠农政策、科技法律等内容,实行双向选题、菜单点讲。宣讲地点都选在田间地头、祠堂里、大树下、圩镇、新农村广场等地,一般按“1155”模式进行:即用时1个半天,宣讲1小时左右,5位宣讲员,5个主题。

把宣讲“种”在乡村

“宣讲稿要怎么写才能让老百姓喜欢听?”“宣讲时怎么互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9月29日,在澄江镇政府八楼会议室,“金牌宣讲员”戴元锦、罗凯被团团围住,他们为新任宣讲员答疑解惑。当天,该县第二批10个乡镇示范点的138名宣讲员参加了为期1天的培训。至此,全县共有乡镇宣讲团16个,形成了“县委宣传部核心宣讲团+系统行业宣讲团+乡镇宣讲团”的格局。

“明年我们将对全县24个乡镇场实行全覆盖,把‘宣讲’种在乡村,把‘民嘴讲堂’做成‘品牌连锁’,让它惠及更多的普通群众,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成风化人。”泰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谌晓青清晰地勾勒出了“民嘴讲堂”发展方向。

2016年以前,“民嘴讲堂”仅有县委宣传部组建的一支70多人的宣讲队伍。在工作中,他们发现一支队伍宣讲人手紧、辐射面窄、内容贴近性不强。为此,他们对“民嘴讲堂”进行提炼总结,归纳了“民嘴”遴选、宣讲选题的确定、稿件撰写、宣讲技巧等一整套可复制的理论体系。县委宣传部组织培训,指导业务,统一设计发放宣讲员徽章、团旗、音响设备,并每年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年终对各乡镇宣讲开展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评选“十佳宣讲员”。

乡镇宣讲团建立以来,各乡镇已宣讲300多场,受众近10万人,宣讲场次和受众人数均大幅提升。乡镇宣讲员宣讲的内容许多来自受众本乡镇、甚至本村,让群众感觉更接地气;宣讲员中有一部分是本镇的镇村干部,通过宣讲互动交流,使干群的关系更融洽了。

“宣讲+”服务“零距离”

“‘民嘴讲堂’服务真周到,宣讲完了还开展义诊,我下次还会来听他们宣讲!”9月29日,苏溪镇旗山村村民肖小明高兴地说。当天的宣讲中,有一位宣讲员是镇卫生院的医生刘人福。宣讲结束后,他为当地群众义务测血压、血糖等,并提供免费咨询,普及日常保健知识。

像这样的“宣讲+”服务,已成为“民嘴讲堂”的新常态。“宣讲+”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宣讲+倾听群众诉求,把问题矛盾化解在一线;宣讲+便民服务,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宣讲+文化“三下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有事找‘民嘴讲堂’很管用!”说起办低保的事,苑前镇书院村的朱慧珍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今年64岁的朱慧珍,丈夫去世多年,自己又患脑梗阻等多种疾病,每年度光治病就要花1万多元,生活十分困难。当听到民政局宣讲员项颂宣讲低保政策时,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咨询自己能否办理低保时。项颂立即把她的诉求反馈给了镇民政所,一个多月后,朱慧珍按规定如愿以偿办理了低保。

“孩子转学要怎么办理、去外地看病怎么报销、种蜜柚去哪请技术员……”在“民嘴讲堂”宣讲员们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着群众的各类问题。每次宣讲,宣讲员都会把群众的问题收集起来,能现场解决的就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就咨询有关部门协调处理,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把群众捧在手上,群众就会把你记在心里。7年来,“民嘴讲堂”以民为本得到群众纷纷点赞,并先后被中宣部评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入选中宣部《2014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案例选编》,获“全国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多项荣誉。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