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的幸福
我以为,人至中年,读书就是为自己,随心而读,读自己喜欢的,读自己需要的书。那我们需要读什么?

作者简介:

杨兰琼,江西省作协会员,永丰县女子文学会会长。

少年读书为求知,青年读书为求职,中年读书为什么?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以为,人至中年,读书就是为自己,随心而读,读自己喜欢的,读自己需要的书。那我们需要读什么?如今知识爆炸的年代,各种资讯目不暇接,看似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读什么就有什么。孔子说四十不惑,身处当代,实际不然。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许多中年人面对铺天盖地、接踵而至的各种各类信息,也迷失其间。每天被动接收养生、驭权的秘笈,被灌输各种美味“心灵鸡汤”,迷迷糊糊被信息绑架,不知不觉随大流,根本不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不明白自己应该读什么书。生而有涯而学海无涯,面对浩渺无边滚滚而来的大量知识资讯,又有多少人陷入焦虑、烦燥甚至恐慌的境地?拿什么来拯救我们这些现代人?唯有回归书本、回归经典。

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的沉淀,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且从未断过,说明其中智慧无与伦比。古代的中国人,只读那么几本书,人生智慧、幸福指数并不比我们低。遗憾的是,盲目西化,倒置中国人的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大大受损,经典过时论、迷信论,使得连我们的课本都在去中国化去经典,这实在是非常悲哀的事。建筑西化,使得我们的圆桌变成了长方形,而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早已转化为我们的遗传基因,结果只能是我们再伸长筷子,也够不着我们想吃的美食。多少笑话和尴尬,都是因为我们抛弃本土文化、不了解我们身为中国人的本性所致;而多少疾病的产生,也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的身体造成的。身体比大脑聪明,西方人祖先食肉,肠胃燥火,所以喜食冷,中国人祖先农耕以素食为主,肠胃喜热,而现代人以冬天像外国人一样吃冷饮为时尚,伤害的是我们的五脏六腑。中国文化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无非就是乾坤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如今男子不刚不健,女子不厚不藏,女孩子唯恐不露,大地岂有不沙化之理?

回归中国文化,学习传统经典国学,势在必行。人到中年,已经是经典缺失的一代,所以,品读经典,重新认识自己,是中年人必须,更是青年、少年之必须。可喜的是,天时已至,从上到下,已经意识到了回归、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拯救中国,依靠的还是中华文化。也有许多智者,从未迷失方向,一直稳坐于彼岸,看着苦苦挣扎的人们,努力拯救众生,也有许多人已然上岸。

我有幸七年前偶遇《易经》并开始学习,跟随曾仕强教授从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开始,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班结业,一点点学习易理,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老师和易友,受益匪浅。

人的缘分很是微妙,虽未谋面但心性相通。在易经班“认识”福建霞浦的林梅贵同学,常常与她交流学习心得,她每天和儿子一起读经书,竟然是同时诵读《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大学》《中庸》。有一天她告诉我说早上突然“开悟”了,发现学习经典最好的方法是以经解经。非常惊讶于她的悟性,于是“盗用”她的方法,果真眼前一亮。医易同源,特别是学习《黄帝内经》时,几乎讲的都是《易经》的道理。比如中医的心肾不交,对应的就是《易经》的未济卦,人昏迷不醒时就是这个卦象,凡是中国人都知道,此时要掐人中,“人中”就是任督二脉交汇之地,刺激人中穴犹如将两条断开的线接上,接通了就变成了“济济”卦。而在学习未济、济济两卦时,亦可运用中医五行的方法。《黄帝内经》的经文,老的版本用得最多的是用《道德经》作解释。《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就是《易经》的“泰”卦。泰卦六爻三阴在上三阳在下,阴气下降阳气上升,两气两交才能通泰,反之则是否卦,否者,天地不交也。如此一来,医也通了卦也通了道理也明白了,那种豁然开朗、一通百通、知常知“道”的感觉非常美好且舒心。

重新品读经典,比任何心灵鸡汤都更滋润心田。清晨,一边运动一边听经,神清气爽、身心愉悦,一天都有好心情好运气。品读经典,心宽了、静了、快乐了。看人看事更平和更美好,待人处事也更宽容更包容。境由心转,相由心生,忽一日,久不见的朋友惊呼:越老越精神了!

重读经典,汲取心灵智慧;品读经典,感受慈悲情怀;回归经典,享受人生幸福。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