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融融舞风筝
一连几个周末,每次去江边,我总会看见一位老人,不紧不慢地自己做着风筝。做骨架、捆绑、糊纸,画上各种图案,最后系上或粗或细的风筝线。

阳光暖暖的春天,风也吹开百花,正是放风筝的时节。

一连几个周末,每次去江边,我总会看见一位老人,不紧不慢地自己做着风筝。做骨架、捆绑、糊纸,画上各种图案,最后系上或粗或细的风筝线。

突然觉得风筝是有故事的。

风筝源于春秋时代,相传为墨子发明。南北朝时期,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造纸业的发达,人们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所以,后来风筝又叫纸鸢。

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名呼风筝。”

中国早期的风筝多与军事有关。楚汉相争时,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不过,源远流长的风筝,大多是与游玩相关联。唐代诗人元稹曾有诗云:“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生动地描写了儿童放风筝的情景。

曹雪芹在“红楼梦”70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大鱼、编蝠、凤凰、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这也是一幅美丽的风筝画面。

宋朝时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千古名画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放风筝的场面活龙活现。明朝画家徐渭也对风筝情有独钟,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一幅春日放飞风筝的景象随即映入眼帘。

飘飞的风筝,也有楚楚的爱情故事。如清初李渔的《风筝误》。风筝误,误满相思挂苍苔。书生韩世勋,才学出众,为其父好友戚天衮抚养成人。戚好友詹列侯有二女,长女爱娟貌丑才劣,次女淑娟。才貌双全。春时,与戚子城墙共放风筝,世勋题诗风筝,线断詹家,淑娟和诗一首。引来一段风筝传情,后来被爱娟拾得,产生误会,一场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自此上演。好在是,结局很好,皆大欢喜。

春风微吹,江边放飞风筝的人越来越多。我仔细看着老人做的风筝,的确非常漂亮。用料精致,颜色丽而不艳,大小匀称。特别是那个长长尾巴,恰到好处地将整个风筝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知怎的,老人说起了自己的儿女。他若有所思地说,儿女就好像手中的风筝。这不,我的一双儿女,都在国外,犹如放飞的风筝。儿女太优秀,一般就会离开你飞的很远。可做风筝的人,哪个不希望自己的风筝能够飞得又高又远呢。哪个又能把风筝做得很差,不让高飞呢?这也是风筝误啊。

老人边说边做。你看,现在就我和老伴在这里,身边没个儿女,总有一种孤独。尽管儿女不论怎样飞,手中总有根家的线。可线太长了,也有种酸楚的感觉。所以,每当春天的时候,我还是和从前一样,来这里做风筝,放风筝,好好感受一下从前自己儿女在身边放风筝的情景。

江风时急时缓,风筝却在老人手中愈飞愈远。老人牵着它慢慢走着,眼神一刻也不离开向天际飞翔的天使,好像看见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女……

斜阳西下,老人开始收线,风筝缓缓落下。微风吹拂着老人满头白发,我从老人脸上读出的,分明是他收回对漂泊在外儿女的思念。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