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好家风】26口大家庭的好家风
俗话说:“树大分桠,儿大分家。”永新县才丰乡龙安村弦上组贺如来、贺福来两兄弟的大家庭却是个特例。

26口大家庭的好家风——来自永新县才丰乡龙安村贺如来贺福来家庭的家风故事

1111

贺如来(左),贺福来(右)

口 王惠民、刘方

俗话说:“树大分桠,儿大分家。”永新县才丰乡龙安村弦上组贺如来、贺福来两兄弟的大家庭却是个特例。他们兄弟俩都是普通的农民,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始终坚守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始终秉承“孝悌为先,善行为本”的好家风。两兄弟不但没有分家,而且两家三代人五十余年不分家,26口人的大家庭,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相互谦让,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在当地传为佳话。这个大家庭先后荣获才丰乡“最美家庭”,吉安市“文明家庭”称号,今年初获得第一届江西省“文明家庭”殊荣。

2月8日,春寒料峭,斜风细雨,笔者慕名走进这个特殊的大家庭。

重情:“自打从娘肚里生出来后,我们兄弟俩就没分开过”

贺如来、贺福来的家离才丰街约1公里,一条笔直的水泥路从才丰街通往弦上组,刚好经过贺如来家门口。春江水暖鸭先知。路边一条小河在哗哗的流淌,河水中一群鸭子在欢快地戏水觅食。水泥路边的油菜花随风摇曳,似乎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村民房屋上张贴的春联和悬挂的红灯笼格外引人注目,洋溢着春节的气氛。路边一栋新建的两层楼房便是贺如来、贺福来的家。

穷家庭铸就兄弟深情。“由于当时家里贫穷,我没读完小学就在家帮父母干农活,15岁开始跟父亲学耕田、耙田等农活,上

山砍柴,做家务,减轻家庭负担,好让弟弟读书。”刚从外面给鸭子喂完食回来的贺如来告诉笔者。今年82岁的贺如来,脚穿一双雨鞋,身体挺硬朗的。谈起兄弟不分家的原因,贺如来说:“也许是家庭穷的原因,兄弟感情特别好,自打从娘肚里生出来后,我们兄弟俩就没有分开过。即使后来结婚生子也是如此。”

1958年,贺如来结婚,生育一儿三女。贺福来相继结婚,生育三儿一女。由于一贯兄弟情谊深,兄弟成家后均未提及分家之事,就这样一大家人一直住在一起,同吃一锅饭,共做一家事,就连孩子的排辈都是按出生先后顺序分别称呼老大、老二、老三……随着孩子的不断增加,这个大家庭最多的时候有26口人吃饭。目前也有16人一起吃住,不仅兄弟团结,孩子融洽,就连妯娌也相处得十分和睦,这确实难得。

谦让:“不吵架,不红脸,不要有私心”

如今,在才丰,说起贺氏兄弟的和睦之家,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们一大家人相处得这么好,真是令人羡慕,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当然,这么多人相处在一起,难免会有些磕磕碰碰的,牙齿跟舌头也会打架呢!”比贺如来小5岁的弟弟贺福来接茬道。偶尔遇到媳妇拌嘴,兄弟俩都会各自领回媳妇,关起门来劝导。

兄弟俩经常教育妻子及孩子,家里的大事小事,都要相互谦让,不要有私心,不可争执。贺如来的弟媳刘金媛说,“咱们妯娌之间本着一个原则,不吵架、不红脸,不要有私心,彼此让一让,有什么话就说出来。”

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抚养孩子成长,农闲时,他们兄弟俩每天天未亮就出发,穿上草鞋,带上柴刀、扁担及几个番薯,爬山过坳。走到离家20多里外的大山上去砍柴,要忙到天黑才能把柴挑回家里。第二天又得挑到县城去卖柴,当时挑一担一百来斤的柴去卖,只能换一块多点钱。此外,还曾饲养过两头母猪及几头生猪,一来可以卖猪崽补贴家用,支付家里日益增加的开支,二来还可以在春节前夕杀一头猪,卖掉一部分肉,余下一部分肉,确保几十口人在春节期间吃上肉。而且,吃肉时还是大人让小孩,哥哥让弟弟。贺福来回忆起困难时的经历。

信任:“他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他的”

悠悠岁月,宛若平常一首歌。77岁的贺福来回忆起悠悠往事,他告诉笔者:“哥哥比较节俭,一些小感冒小病痛总是忍着、拖着,不到万不得已不上医院。有一次实在是扛不住了,哥哥上吐下泻,当时,孩子们还小,见情况不妙,我就背着他沿着高低不平的小路,一脚深一脚浅地

把哥哥送到乡卫生院。还有一次,哥哥生病在县医院住院治疗,我为他端尿倒屎,喂水喂饭,擦身洗脚,直到痊愈出院。”

在家中,贺福来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又在村里当小组长,全家的经济都由他掌管。“他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他的,无所谓多少,我相信他。”贺如来说。

说起现在的生活,贺福来告诉笔者,家里种了10余亩田,饲养了近百只鸭子,加上孩子们每月给付的生活费,足够过日子。孩子小的时候,买东西都是平均分配。每逢春节,他们买同样的布料,请缝纫师来家里为孩子们量身做衣服。现在,孩子们长大了,个个都勤奋学习,努力工作,过年过节给老人们买的东西也是一样的,4位老人一个都不少。孩子们也不计较谁花得多,谁花得少。

受良好家风熏陶,贺氏兄弟一家还是社会公益事业的热心人。贺福来任村民小组长多年,他率领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积极参与村里修桥铺路,捐资助学等公益。每逢别人家有什么事要帮忙,他总是热情帮助,替别人分忧。在父辈的影响下,儿女们也乐于助人。在广东佛山办灯泡厂的老大,致富不忘本,先后带出300多名永新籍农民工外出务工,并每年拿出上万元资助农民工子女上学;老三在县城开背景墙专卖店,解决了11名生活无着落的下岗职工就业。在贺氏兄弟一家的示范带动下,全村邻里关系团结和睦,好人好事蔚然成风。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