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遗失的“匠心”找回来
这是不久前,一个从德国回来的朋友讲的关于锅的故事。她属于高级白领,平日里也喜欢自己做饭做菜,在德国,她去自己的朋友家时,总喜欢去人家的厨房看看。

这是不久前,一个从德国回来的朋友讲的关于锅的故事。她属于高级白领,平日里也喜欢自己做饭做菜,在德国,她去自己的朋友家时,总喜欢去人家的厨房看看。

她的几个朋友,家里用的锅,都是有历史记忆的古董。有的锅是他们的爷爷奶奶流传下来的。对德国人来说,任何一样厨具,一辈子只需要买一次,因为你一辈子用不坏它。用了三、五十年的锅具,现在你把盖盖上去,依旧个个严丝合缝,说三分钟开锅就三分钟开锅。难怪人家给你保证一百年用不坏呢!

不仅仅因为他们的原材料用的是“手术刀级别”的好钢。在工作中,他们追求极致的精神,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即使一口锅,他们也一定会精心设计,一定要把它搞成一个艺术精品。质量观念和意识绝非嘴上说说,所有的产品,要么最好,要么没有!

我说:“这不就是我们现在倡导的‘工匠精神’吗?”朋友点点头说,是的,工匠精神,在德国被称为“劳动精神”,在美国被称为“职业精神”,在日本被称为“匠人精神”,在韩国被称为“达人精神”。

其实,“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中国技艺高超的工匠曾经层出不穷,辉映着历史的天空。从鲁班雕木成凰到庖丁解牛神技,从墨子探行求规到张衡观天测地,再到干将莫邪夫妇三年铸一剑。还有一个贾岛,骑着他的小毛驴,在大街上一边晃悠,一边还在思索昨晚那首诗,到底是用“敲”呢?还用“推”?举棋不定,百般纠结……寻思过于投入,闯入某位大官员的仪仗队中也浑然不觉。谢天谢地,那官员不是别人,恰恰本身也是文艺中年的“首都市长”韩愈,“韩市长”非但没有责罚,还饶有兴致跟这位文艺青年探讨起来,于是有了后来的“推敲”典故。从这个故事,不难对贾岛的工匠精神窥见一斑。古人凭着精湛的技艺树立起行业的丰碑,也孕育出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中国“工匠精神”。

可是从什么时候,我们的“工匠精神”遗失了呢?

早在民国时期,胡适先生就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讽喻中国人常见的马马虎虎糊里糊涂的生活态度,多么遗憾,那篇文章仍在讽喻今天。

当下中国,“工匠精神”实为一种稀缺品质。无论是在科技产业还是文化产业,在大家你追我赶拼速度拼产量时,最初那份慢工出细活的雕琢心态却在慢慢遗失。

一旦失去了“工匠精神”,被诱惑所困、受浮躁所累,我们的社会恐怕将彻底失去某种精神的基因,美好的事物、感情和品德将得不到传承。

匠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是一种很执着、专注的品质,专注于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急不躁、恒久专一;也是一种谦卑自省的品质,而这种品质有灵有魂。

“工匠精神”可以适用于任何领域。呼唤“工匠精神”,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在制造业上,在不久的将来,你我终会以“Made in China”为荣。在各个领域,它都是推动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