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行当凋零 吉安老锡匠刘孔钟:祖传手艺不能丢
来源: 中国江西网 2016-11-08 14:46 我要评论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对于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樟溪村的锡匠刘孔钟来说,打锡这门老行当承载了他太多的感情。今年70多岁的刘孔钟打了一辈子的锡器,他的手艺远近闻名。

对于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樟溪村的锡匠刘孔钟来说,打锡这门老行当承载了他太多的感情。今年70多岁的刘孔钟打了一辈子的锡器,他的手艺远近闻名。

樟溪村是远近闻名的锡匠村,村里却显得有些清冷,村民大多在外营生,村里的锡匠也大多改行。刘孔钟是为数不多坚守打锡行业的老锡匠。他制作的锡器有很多,茶壶、酒壶、香炉等,形态各式各样,非常逼真。锡器制品看起来很漂亮,但是制作过程很复杂。锡器制作分为:做坯料、裁剪、打磨、焊接、抛光,每一个步骤,一气呵成。最让人称奇的是抛光。锡具卡在一个特制的木轮上,一根粗棕绳牵制着轮子,两只脚上下踩动,锡器转动着。刘孔钟的眼神也转动着,一遍遍刮,一遍遍磨,不一会,一件光亮平整的锡器就新鲜出炉了。

新打的锡茶壶、锡酒壶、锡香炉,一个个色如银、亮如镜。因为锡器“盛水水清甜、温酒酒甘醇、贮茶色不变、插花花长久”,一个锡酒壶可以用上一百年,锡器曾深受人们青睐。刘孔钟称,打锡的师傅要有良心,打得好锡给人家。有打锡人为了节约成本,在锡器中掺铅,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会中毒。随着时代进步,现代工业的影响,锡匠行业越来越不景气,年轻人很少有愿意学打锡,就连刘孔钟的儿子也是不情不愿。

刘孔钟的儿子称,父亲做了一辈子锡器,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做锡器,手工比较复杂,难做,而且赚钱慢,他选择到外面打工赚钱来得快。

记者了解到,锡匠曾经是樟溪村的骄傲。鼎盛时期,家家户户都打锡,手艺之高、名声之大,一时无二。村里有100多个锡匠,走村串巷打锡。不过如今,却是一派凋零,刘孔钟心中有些惆怅,不过他还是在不断创新。手工风箱换成小鼓风机,模具、花纹图案新颖时髦,与时俱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一传统手艺传承下去。刘孔钟坦言,现在塑料、化工产品的替代,锡器制品处在弱势。但打锡是一门传统的手艺,要把这项手艺继承下去,不要失传,因为这是祖先留下的一项艺术。

青原区相关人士表示,目前,青原区正在努力建设全域旅游新景区,如何使樟溪的锡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如何推陈出新,创出品牌,成为旅游产品,他们一直在苦苦思索。 曾经的锡匠村风光一时,现在手艺要怎么传承下去是一个问题。青原区值夏镇樟溪村村主任刘配汉称:“能不能将打锡手工艺进行改良创新,改成制作现代的工艺品,比如,除了制造酒壶、茶壶、还可以制造灯柱、花瓶等其他工艺品,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本报记者 邹晓华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