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深巷
这里曾是城市的商业中心,纷繁喧嚣,穿梭如织的人流,琳琅满目的商品,五颜六色的广告招牌……

这里曾是城市的商业中心,纷繁喧嚣,穿梭如织的人流,琳琅满目的商品,五颜六色的广告招牌……“世兴庙”只剩下一个名字,渐渐湮没在岁月深处,如同我那一去不复返的童年。

黄昏,一抹斜阳淡淡地泻下来,照进这座老式的院落。院子里有棵硕大的石榴树,浓密的树叶在夕阳下轻轻摇曳,洒下一地斑驳的光影。大人们摇着蒲扇,坐在树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孩子们在门前嬉戏,捉迷藏、踢键子、跳房子。院子外面是条狭长的小巷,住的多半是市井人家,并不富裕,却安然悠闲。狭小的巷道里,不时响起行人匆匆的脚步和妇人呼唤孩子回家的声音。很快,落日余晖散尽,暮色四合,屋里点起昏黄的灯,将旧式家具笨拙的影子投射在灰白的墙壁上。院子的门大开,依稀可见灯下人影瞳瞳。

一个门洞里就是一户人家,一个物资清贫却简单快乐的小世界。

巷子叫世兴庙,和它背倚的老城吉安一样,显出历经沧桑后的静谧沉敛。

说起世兴庙,不要说年轻人,就是老一辈的吉安人,也很多没听说过。虽然它身居高楼林立、人如潮涌的闹市,南连阳明东路,北通西肖家巷,名字却鲜有人知。但对于我来说,世兴庙不仅是一条小巷,更是一个色彩斑斓,久远而让人沉醉的梦。

我外婆家就住在世兴庙。我在这儿出生,整个童年时光几乎都在巷子里度过。而今,光是听见“世兴庙”这几个字,就会生出一种熟悉而亲切的感觉。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说出“世兴庙”这个名字的确切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明朝年间,住在附近的百姓为了求神保佑世世代代兴旺发达,在巷子里建了一座庙,取名“世兴庙”。庙前有一口水井,叫“世兴庙井”。小巷因庙而得名。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打从我记事起,巷子里已经没有庙了,改头换面成了“肖家巷世兴庙居委会”。庙前面那口世兴庙井,离我外婆家并不远,只隔了两三户人家。井沿长满了厚厚的苔藓,一不小心就会滑倒,甚至失足掉进井里,对于当时还是孩童的我们来说,是个危险的场所,我们姐弟仨和舅舅家的两个表弟并不常上那儿玩。这口井,真正使用的人也很少。据说,用世兴庙井的水,洗衣服不干净,颜色发黄,烧出来的水,上面会浮一层油,街坊邻居都去附近的铜锣井挑水喝、洗衣服。我七八岁时在世兴庙井边摔过一跤,吃了大亏,粘稠的青苔,湿滑的井台,是我童年的噩梦,加之又听大人说,有寻短见的妇人在这里投井,变成了落水鬼,我从此更加惶恐,再不敢靠近。

铜锣井在世兴庙巷东边,附近也住了不少人家。外婆在中山市场卖鸡蛋为生,我小时候常跟着她出摊,每天都要路过铜锣井。井台边人来人往,洗菜的、浣衣的、打水的、杀鱼宰鸡的,人声喧哗,络绎不绝,比世兴庙井要热闹许多。因为使用得多,井沿的青石泛白,光洁平整,不见一丝苔痕。记得井旁有一户人家,男主人叫“打不响”。我好奇问外婆,为什么叫这么个怪名,外婆说他姓罗,谐音“锣鼓的锣”,却“打不响”,外号由此而来。铜锣井边住着“打不响”,挺有意思,透出老吉安人特有的诙谐。

外婆家是吉安老城旧式的宅院,一层平房,有个小小的院落,大门对着照壁,上书一个大大的“福”字。青砖灰瓦,飞檐翘角马头墙,典型的明清建筑,赣派风格。其实,外公的祖辈并不是吉安人,据家谱记载,是为躲避战乱“长毛子造反”(指太平天国运动),晚清从浙江湖州迁到吉安的,住了好几代,已有上百年历史。世兴庙巷里,有不少这样的私宅民居,巷子中间一条沙石路,只能并排过两辆板车,后来改成了水泥路。路上碾过的,开始是板车,后来是自行车,再后来是汽车。

世兴庙的房子与房子之间,又延伸出许多更狭窄的巷道,蜿蜒曲折,四通八达,像迷宫一样。孩提时的我们,常在这些巷子里捉迷藏。两边的院墙,沿着巷道砌得一人多高。偶尔一两枝红杏探出墙头,嫣红明丽,颇有些“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意味。

巷子的最西头以前是荒地,种了很多蓖麻树,水沟旁是大片的菜地。孩子们常跑去那儿玩耍,摘番茄,偷地瓜,到水沟里摸小鱼小虾。不过,那是属于母亲、舅舅他们一辈的童年记忆。在我的记忆中,某年某月某日,那儿已经改造成了人民广场,建起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成了吉安老城区最热闹繁华的地段,一直延续至今。

七岁以前,我在世兴庙巷长大。上小学后,随父母工作调动搬到了郊区的工厂,但每年寒暑假都在外婆家度过。清晨,第一缕阳光爬进窄小的窗台,就能听见巷子里传来“有冇尿倒”的吆喝。起床后到巷口小摊吃一碗炒粉,然后呼朋唤友去青少年宫看书、打乒乓球,或者去工农兵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坐在墙角书摊上翻看小人书,《孟丽君》《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国演义》,嘴里咬着五分钱一根的香蕉冰棒。傍晚时分,遇上舅舅有闲暇时,便会带我们一串“小萝卜头”去赣江边游泳。然后,在如血的残阳中,披着一身暮色和兴奋回家……

时光飞逝,吉安这座老城已经改变了往日的风貌。我也从当年无忧无虑的小女孩,步入中年。如今,世兴庙早已拆除,世兴庙井也被填埋,街坊四邻陆续搬迁,而抚养我长大的外婆早已作古。人们只知道这里曾是城市的商业中心,纷繁喧嚣,穿梭如织的人流,琳琅满目的商品,五颜六色的广告招牌……“世兴庙”只剩下一个名字,渐渐湮没在岁月深处,如同我那一去不复返的童年。但我每次在网上创作连载小说,里面的主人公,童年都会住在一条蜿蜒狭长的小巷。

这一条老城深巷,是我童年最初和最后的记忆。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