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印象——我欲乘风一梦还
黔东南,多彩贵州一方神奇的土地,与湘、桂接壤,总面积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3万,有苗、侗、汉、布依等33个民族,其中苗族、侗族人口占72%,是我国苗族侗族人......

西江千户苗寨

     

肇兴侗族高耸的鼓楼群

     

卡拉村鸟笼合作社的业务员

     

苗家迎客酒

     

镇远古城       

■本报记者 吴世苑 文/图

黔东南,多彩贵州一方神奇的土地,与湘、桂接壤,总面积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3万,有苗、侗、汉、布依等33个民族,其中苗族、侗族人口占72%,是我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1956年7月23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今年7月,自治州将迎来"花甲大庆"。

恰逢此时,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七届二次理事会在此召开,经研究会与自治州商定,组成了"全国地市报百名社长总编看大美黔东南走转改采访团"。记者有幸首次踏足这片热土,挖掘报道黔东南州以"村落、健康、传媒"为主题的发展经验。

对于初访者而言,打从踏上这方胜地,就无时无处不享受着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文化感染和心灵震撼。那山、那水、那楼、那寨,那笙、那鼓、那歌、那酒……无不让人陶醉流连,"大美"之誉果然名不虚传!来自黑龙江黑河日报的丛总有句为证:"道是神州多胜地,但觉桃园在此间。"而对于生于7月23日的记者来说,此番采访更是从一开始就平添了一份庄重与亲切,我用心体验着这里独特的民族风情与文化,放松思绪,接受洗礼,如琼浆入口,如醍醐灌顶。

黔东南的美,从在自治州首府凯里下车伊始,就让人目不暇接。雷山、丹寨、黎平、锦屏、镇远一路走下来,记者头脑中的黔东南印象如诗如画,如痴如醉,丹青难写。

黔东南的美,浑然天成。人类疲惫心灵的家园和归宿,何在?这块富有人文色彩的土地正带给人们深深的思索和向往。

千户苗笙与“高山流水”

西江千户苗寨的盛名早就耳熟能详了,内心早有一探究竟的冲动。采访雷山县,首站便来到西江镇。站在望寨亭处望去,对面两个寨峰,宛如一副牛角,1300多栋依山而建的苗家吊脚楼群,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直至山顶,那气势令人叹为观止。这里是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十余个千余年来繁衍不息的苗家自然村寨相连成片,造就了目前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素称“苗都”,誉为“中国苗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祖先为蚩尤,先民初居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后历经迁徙,西江是苗族第三次大迁徙的主要集结地。吊脚楼,是苗族干栏民居文化的重要标志,是苗族同胞智慧的结晶。千年千户,世代聚居,不仅为世人留下了瑰丽的文化遗产,更让记者对苗族同胞的民族传承顿生膜拜!

夜留西江,漫山苗寨的灯光如繁星点点,广场上苗族歌舞经久不息。女皆盛装,头上腰间环佩叮当,银光闪耀;男子笙不离嘴,摇曳跳跃,永不知倦。日复一日,生生不息,苗族同胞的精气神就是那么足!男吹芦笙女戴银饰,也许是外人识别苗族的典型标配,但记者沉浸在粗犷而又悠扬的芦笙声中,触发的是对这个民族诸多神秘的思考……

就在不停的芦笙声里,我们享受了苗家最高规格的待客礼遇———长桌宴。百余人长桌宴,那架势摆起来就叫人食心大动。苗王鱼、鼓藏肉,一样样独具特色的苗食令人眼花缭乱、涎垂三尺。酒是自酿甜米酒,浓而不烈。一阵清脆炽热的酒歌响起,三位盛装少女翩翩而至,笑靥如花,口里歌声不止,不容记者起立。稍矮的一手揽住你的头,另一手的大碗伸到你嘴边,嘴一张,甘甜的米酒沁入心扉。可你想停下来那就难了,另二位手中的钵、壶高高举起,分成三段,那酒正依次不断地流入碗中,不干不罢手,此谓“高山流水”!有此一番体验,苗女的热情你怎能忘怀?

卡拉鸟笼与鼓楼侗歌

丹寨是个小县,位于凯里以南,群山环绕,云遮雾罩,有“云上丹寨”之名。我们到访的一个苗族村寨名为卡拉村,村子很小,约1.2平方公里,位于县域东北角,共120余户,400多人。引人注目的是,村头山顶,矗立着一只硕大的鸟笼,街头路灯、铺前花盆,皆用鸟笼,原来这里是举世少有的“鸟笼村”。鸟笼以丹寨盛产的楠竹、金竹、雷竹为原料,坚固耐用不变形,品种繁多,品相各异。

村名卡拉,外人不解。百度一查,卡拉在苗语里是“好”的意思,但村支书笑着告诉记者,其实在他们村里,卡拉表示贫穷。正是为了脱贫,村里根据当地手工艺人多、丹寨楠竹资源丰富的特点,一门心思发展鸟笼产业,十年磨剑,终成气候。鸟笼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几乎囊括了所有村民,2015年销售鸟笼10余万只,收入700余万元,户均收入超过5万元。现在,“鸟笼之乡”文化品牌打响了,游客纷至沓来,已有知名大公司签约投资开发旅游业。可以预见,卡拉村的明天必定更美好。

卡拉村的发展路径是独特的,留给记者思考的是,村子哪怕再小,只要有雄心、有恒心,咬准产业脱贫不放松,一只小小的鸟笼可以折射多么璀璨的光芒。“卡拉”还是不“卡拉”,就不去多费猜详了。

黎平县肇兴侗寨地处黔、桂、湘三省交界的“金三角”地带,全寨有1012户,4146人,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自然村寨。肇兴侗寨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鼓楼文化和侗族歌舞。寨中高耸的鼓楼群造型独特、美仑美奂,是黔东南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已被列入吉尼斯之最。鼓楼同与之对应的花桥、戏楼、寨门、凉亭及错落有致的干栏民居一起,构成了侗寨独有的文化风格。而原生态的侗族大歌,通过近年的荧屏展示,亦早为世人所识,但现场听来,仍然惊艳。

 “文化孤岛”与古城新貌

除了探访特色浓郁的苗侗文化,采访团还对两座古城作了采风。

隆里古城地处锦屏至黎平的交通要道上,古城居民祖先来自苏赣皖等地,多为明代“调北填南”时屯军的后裔。这是一座亦兵亦农、能战能防的军事城堡,号称“城内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可见当时隆里之繁盛。沧海桑田,隆里古城作为军事驻防的要地威严已不复存在,但作为一座集古代图腾、宗教、历史于一体的典型城堡完整保存至今。城内居民形成一种自成体系的封闭性文化,历600年传承,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形成独具特色的“汉文化孤岛”现象,这是极为罕见的。

有“东方威尼斯”美誉的镇远古城,系“滇楚锁钥,黔东门户”。全城依山筑阁,傍水而居,山、水、城浑然一体,俨然一幅完整太极图,是全国享有盛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古城留存文物古迹良多,最负盛名的当属青龙洞,其紫禅书院、中禅院、万寿宫、祝圣桥、香炉岩共同组成全国为数不多的儒、释、道三教共存的典范。

在镇远2000多年的古巷内,有一间酒坊,物全拙朴,方承古制,但老板卖酒靠的主要是互联网,就是上门游客,也要你扫描二维码,网上成交。

这算不算古城新貌之一斑呢?

附:

黔东南一场采风,记者与这方胜地结缘非浅,途中也曾即兴赋诗填词,本增笑而已,不料黔东南日报的同行们在写报道时竟三次引用,这里也就汗颜录出,聊资纪念。

七律·访黔州

今番初探黔东南

夜以继日访崇山

千户苗笙音应识

三通侗鼓韵凭参

隆里古城硝烟渺

云上丹寨画图酣

镇远归去念兹景

我欲乘风一梦还

卜算子·别凯里

大美黔东南

花甲添活力

仲夏时节初逢君

作别何太急

迤迤出凯里

八方生挂记

待到秋深霜叶媚

井冈来相聚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