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老还乡”对农村发展靠谱吗?
来源: 中国江西网 2016-03-14 15:10 我要评论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于文军

在全国“两会”开始前,《新安晚报(微博)》曾征集民声民意带上两会。一位安徽籍博士曾写信,认为现在农村很多传统民俗在退化,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有待改进。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对此给出了自己的“良方”。他认为,继承中国传统的乡贤文化,让官员、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对农村发展有积极意义。(3月12日《新安晚报》)

中国古代确实有“告老还乡”的所谓“乡贤文化”,然而,那时的“告老还乡”的所谓“乡贤文化”有其特定的历史必然性,一是“告老还乡”是当时官员退休后的必然归宿,城镇没有养老金等现代退休制度,只能回到有田有地有房的老家养老;二是当时的农村与城镇的差别不像今天这样大,有些农村俨然是“鱼米之乡”,十分富足,适宜人居,对退出官场的官员们有吸引力。三是当时的农村民风淳朴,尊师重教,“告老还乡”的官员具有较深的文化涵养,受到当地民众的尊崇,有影响力与号召力,确实可以发挥“余热”,反哺家乡。

如今,农村的环境与古代的农村环境截然不同。让官员、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能否继承中国传统的乡贤文化、促进农村发展,并不像我们想像得那样简单。一是“告老还乡”的官员、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具有相应的行政级别或高级职称、经济地位,按目前制度规定,他们享有相应的甚至较高的退休待遇,“告老还乡”后,当地农村与发达城市差距较大,能否保障他们待遇的享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若降低或取消他们应有的享受待遇,可行吗?显然不靠谱。二是“告老还乡”,就是以颐养天年为己任,忙乎了一辈子,也该歇息了。继承中国传统的乡贤文化,途径多多,内涵不断深化,不必把宝押在“告老还乡”的官员、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身上;等等。

因而,注重继承中国传统的乡贤文化是对的,但不宜打“告老还乡”牌。即使想打,也首先要解决好“告老还乡”后的待遇保障问题,否则,便是美好的空谈。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多涌入城市打工谋生,留守农村的多是妇女、老人和孩子,而继承中国传统乡贤文化的主体恰恰是进城打工的年轻人。因此,如何把老家建设好,提高其对进城打工年轻人的吸引力,当是需要考虑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江西网(大江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