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乡愁

刘丽玲

李梦星先生是我所熟悉、敬重的庐陵文化专家。记得去年,他撰写的《渼陂村》一书出版发行,好评如潮。我为他写书评,问到他的下一步工作,他说,还有一个更艰巨的任务,写钓源。

时光如流,一晃,《渼陂村》的姊妹篇《钓源村》又如约而至惊艳亮世。因已有之前的采写经验,她显得更从容,更端庄,更厚重,更有质感。她印制之精美,采写之到位,史料之翔实,用李梦星先生的话说是“自己已难超越”。李梦星先生年近花甲,足迹遍及钓源村的每一个角落,熟悉钓源村的几乎所有村民,拍摄图片430多幅,撰写文字16万余,他把对这个历史文化名村的所有情感都严谨地交付给了这本《钓源村》。

早在2006年,李梦星先生就对钓源村情有独钟,他常常在那里流连忘返,写下五万多字的《梦回钓源》长篇散文。随着2010年钓源古村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成功,这本散文集也顺时出版。其后,中国民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出版“中国古村落丛书”,江西省第一第二本丛书正是李梦星先生所撰的《渼陂村》及《钓源村》。

钓源村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没有留下族谱,这对李梦星先生的史料收集造成很大的困扰。他集中在2013、2014年,四五十次亲历钓源,“边看边拍边记边问”,以田野调查(主要是记录及口述)和史料考证的方式,再现钓源鲜活的历史。

2014年10月,中央电视台大型纪 录片《记住乡愁》在钓源正式开拍。江西省入选拍摄的村落有吉安钓源村、赣南白鹭村和婺源村。在拍摄钓源村的过程中,编导宋鲁生对《钓源村》这本书如获至宝,他多次谈到:“我的好多纲要、内容都是从这本书里提炼出来的。这本书为我们的拍摄提供了难得的基础。”钓源村万樟环绕,她的建筑风格、民俗传统、文化氛围、村落环境等都可说是中国古村落的典范。李梦星先生介绍说钓源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文化传统深厚。这里素以“耕读传家”、“商读传家”,完整保留4所书院、30多对科举功名旗杆石,出了进士至少6位、举人20多位。“文章节义”、刚毅正直的精神一代代传承,这里正是庐陵文化、赣文化的具体体现;其二建筑很有特色。专家反复多年论证得出结论:赣派民居建筑最有代表性的是吉安建筑,其中钓源又是吉安建筑最典型的代表;其三,钓源有别于其他的很多空心古村,这里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鸡犬之声相闻,炊烟袅袅,村民在这里传承着民风民俗,休养生息。罗杨先生就曾高度赞扬钓源,说这里是一种“活态传承”。

江西省民协主席李晓君先生评价这本书是一本高端学术的书。无论从内容到装帧,从学术价值到文献价值,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这本书是中国民协、省民协和李梦星作者本人三方通力合作的结晶,是由中国民协主编,由江 西省民协提出项目扶持,由几十年扎根庐陵文化的李梦星撰写。这本书可以说是第一手的鲜活资料,是了解中国古村落的重要标本,同时对推介庐陵文化、赣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晓君先生还说:“《钓源村》一书无论从文章表现还是从图片选用来讲都有更进一步的佳绩,在‘中国古村落丛书’中,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做得最好的。”对村落文化的挖掘,不惜用大篇幅对一个小村落进行解剖麻雀式的全方位的解读,自然有重大的意义。罗杨先生在序里就谈到,“古村落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人生观和自然观产生的居住方式,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祖先长期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见证。它如同一部历史教科书,记录和镌刻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如同一条历史长河,至今滋养着中华儿女的心田。古村落不仅仅是一个地点和空间,而且保存着年轮的印痕和光阴的故事,它曾以五千年文脉涵养了一个泱泱中华。梁漱溟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新文化的嫩芽绝不会凭空萌生,它离不开那些虽已衰老却还蕴涵生机的老根—— —乡村。”而在钓源,物质文明与非物质文明交相辉映,是真正“天人合一”的体现。

钓源,这颗古村落群中熠熠生辉的明珠,千百年来,给予我们一样的乡愁。

捧读《钓源村》,真的有游子归心,返璞归真的千般感受。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