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鸿弟子刘勃舒

王渐鸣

徐悲鸿乃中国近代美术巨匠。徐之伟大,一在创作水平之高,二在对美术教育事业开创之功,三是对人才之发现与提携。

新中国成立前夕,徐公已是闻名中外之大画家,画作风靡天下。某日,一个12岁的少年于书肆见一画册,封面上徐悲鸿的奔马图,水墨淋漓、气势凌云,令其爱不释手,苦于囊中羞涩,遂于每日放学后去临摹此作。然照猫画虎,难得其旨。少年遂壮胆提笔,给徐悲鸿写信,随信寄去自己画的马向大师求教。

少年名叫刘勃舒,1935年生于永新。不久,他收到徐悲鸿之回信:

勃舒小弟弟:你的信及作品使我感动。我的学生很多,乃又在千里之外得一颖异之小学生,真是喜出望外……不必学我,真马较我所画之马,更可师法也……须立志成为世界第一流美术家,勿沾沾自喜渺小成就……

徐希望他能来北平学习,还在他寄去的画上题词:有美好远景。从此,刘勃舒经常通过书信向徐悲鸿请教,徐虽体病事冗,却来信必复。

1950年,15岁的刘勃舒以优异成绩被中央美术学院破格录取,在徐悲鸿门下学习中国画,昔日忘年交修成师生谊。从此,他与恩师朝夕相处,接受耳提面命。正当刘勃舒画艺精进之际,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却突发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刘勃舒,遂成为悲鸿门下最年轻、也是最后一位弟子。

遵师训,刘勃舒重写生。为观察马,他跟着马车,从城里走到城外;下农场改造时,主动要求住马棚;又远赴新疆,看野马奔腾。他还看有关马的画报、影集,看电视赛马节目,记动作,画小稿,找规律,将马之一丝一毫,一举一动皆了然于胸。

大师门生,不能为师法所囿,而要师其精神。刘勃舒深知这点。故其画马,改先生以西方写实手法为中国大写意,改先生重明暗关系为重笔墨技法,改先生的严谨凝重为风神骏爽,创造了迥出师法的“勃舒马”。观“勃舒马”,内有书法之用笔、音乐之节奏、情感之宣泄、构图之奇巧,入大匠之门而无匠气,是真传人也!

刘勃舒时时不忘自己是悲鸿关门弟子的身份,既于画法上不断光大师门,又在为人处事上坚守师风。其自言画作乃是“情感、灵感、健康、时间、环境都恰当”时才可以出来的心性之作,所以他从不画主题性作品,亦不接受画商的成批定单,不参加笔会,坚决不做“马贩子”。他也如悲鸿先生一样,甘为伯乐,四处奔走以发现人才,利用其影响力为人作嫁衣。其任中国画研究院(现改名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时,见得河南开封农民李伯安画作,惊为高人,惜乎伯安已逝,刘为之举办遗作展,并于展厅以沙哑之声疾呼:“现在中国需要这样的好画!需要这样的画家!”其情其势,震撼人心!

央美有幸传大帜,勃舒有幸师悲鸿。吉安有此名画家,本乎幸事,我曾询之永新友人,当地何不请勃舒先生在家乡立一艺术馆?友人答:刘勃舒曾赠画作于家乡某领导,此画后来现于拍场,以情市利矣。其心既伤,建艺术馆之事遂被拒。如今,只有“井冈山画院”的题字,可证刘勃舒一缕乡情。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