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图说庐陵> >正文
安福上街村苏区革命史话(5)
2016-07-13 08:55 来源: 中国江西网

苏区革命时期上街村的文化宣传教育

苏区人民群众长期生活在封建文化教育统治之中,贫苦农民上不起学,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存在着较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对土地革命的目的和意义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文化生活十分贫乏落后。为了改变这种贫乏落后状况,大力推进苏区文化教育建设,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区委、区苏政府组织人民群众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宣传教育活动。1930年中旬,在上街村“爱敬堂”创办了一所全日制列宁小学,动员贫苦农民子女入校读书,学习革命文化知识。根据学生和家长的要求,1931年将列宁小学升格为“安福一区列宁高级小学”,这是安福县苏区创办最早的一所列宁高级小学。校长刘丹之,拥有教员11人,学生200人。校址仍设在“爱敬堂”。学校以学文化知识为主,兼学革命知识和军事常识。课程设置有:国语、算术、政治常识、历史、地理、音乐、体育和美术。校歌是“春光好,春光好,和暖太阳出,霜雪过去了。红的花,绿的草,枝头上,小鸟叫,小孩们,嘻嘻笑,背着书包进学校。学校里真快乐,同读书,同唱歌,画图画,学算术,功课完毕多快活,老师同学一起过,列宁学校真快乐。”随后,苏区列宁小学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全区兴办的列宁小学达64所,在校学生达到2000多人,贫苦农民的孩子才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根据湘赣省委的指示,1931年11月,将列宁高级小学改建成列宁学校(苏区军政干部学校)。原列宁高级小学搬迁至上街村的“大和堂”。列宁学校由湘赣省委和中共安福县委共同管理,校长刘高,副校长刘礼,均由省委直接指派,教员有罗苏、刘昕凡、彭觉等人,军事教员由红军部队派遣。学员有来自红军部队的骨干战士,苏区青年干部和进步青年共100余人。课程设置有马列理论,文化知识、军事体育等。学校纪律严明,实行军事化管理,封闭式教学。校歌是《国际歌》。校外设有岗哨,爱敬堂前栋还办有一个少儿班(学前班)作掩护,以确保学校的安全。这是安福县范围内唯一的一所正规军政干部学校。学校开办初期,湘赣省委经常派员来学校视察工作,1932年,红六军肖克、谭政林率部经过上城区高洲乡时,也派员到列宁学校视察。来自高洲乡的2位学员听说肖克将军就住在高洲乡鳌头村的刘氏祠堂,立即向学校报告,在征得学校同意后,第二天相约其他几位学员,一起赶往高洲乡鳌头村投奔肖克,参加了红军。列宁学校共办了三年,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地方革命干部和军队干部。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湘赣省苏副主席刘燕玉,监察委员赵明,解放后第一批授衔少将童炎生、毛少先、廖明和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刘剑等。1934年,红军西征,列宁学校随之解散,所有学员有的参加红六军团跟随红军主力西征,有的留在湘赣省委、省苏政府,坚持艰苦卓绝的湘赣武功山三年游击战争,最后奔向抗日前线。如今列宁学校旧址爱敬堂的廊柱上留下了许多当年书写的红色楹联和标语。如:

“革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革命”

“思想为革命而想,言论对马列而论”

“创办苏维埃列宁学校,培养革命性知识分子”

“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巩固苏维埃政权组织”

透过这些楹联,至今我们仍然可以领悟到当年办学的宗旨,仍然可以依稀看到当年的辉煌与成就。解放后,人民为了纪念这座具有特殊革命历史意义的学校,让列宁学校的精神永放光芒,将兴办在这里的“上城小学”命名为“列宁小学”。同时,在兴办列宁小学之初,上街村还办起了农民夜校,夜校设在“大和堂”,教师由列宁小学教师兼任。夜校有文化补习班和识字扫盲班,主要吸收劳苦工农群众参加学习。他们利用夜晚空暇时间到夜校来进行识字扫盲,学习文化知识和革命道理,唱革命歌曲,听革命故事。随后各村都办起了农民夜校。全区农民夜校有68所,学员达到3000多人。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苏区的文化宣传也很活跃。区委、区苏政府在上街村创办了列宁俱乐部和农村剧社,书写了大量的红色标语。列宁俱乐部设在太和堂,内设读书室、阅报处、娱乐室,由专人负责管理,定时对外开放。晚上或空暇时间,苏区群众可以按时来到列宁俱乐部阅读革命书籍和报纸,学唱革命歌曲,练习跳舞。当时教唱最流行的歌曲是《十送》、《农友歌》、《送即当红军》、《十碗菜》、《纺》、《祝你平安》等。同时,区委宣传部又把爱好文艺的青年组织起来,成立了上街文明剧社,排练一些文明小戏,每月定期向群众公演一次,如逢节日庆典活动或欢迎欢送红军,还要加演。当时演出最流行的剧目是《草鞋歌》、《当红军去》、《分田分地真忙》、《兄妹开荒》、《我等你》、《送》等,给苏区人民和红军战士带来了不少快乐。在列宁俱乐部外面砖墙上,还办了一块大墙报,由列宁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把报纸上一些精要的内容摘录下来,编写在墙报上,每月定刊2期,方便过往群众阅读。为了满足演出演讲等需要,区苏政府还在他们的办公房背后特意建造了一座列宁台,砖木结构,总面积约有96平方米,虽然建筑较为简陋,但在当时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苏区的干部群众每月可以在这里观赏到一台精彩的文艺表演,每月可以聆听到一次至二次区苏机关干部或列宁学校的师生精彩的演讲,有时还要在这里参加斗争处决土豪劣绅大会。劣绅地主刘崇雨的斗争大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在上街村街道两边和各巷道的砖墙上,都刷满了巨幅红色标语,根据标语的内容和颜色判断,大约可以划分为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1930年区苏政府在上街村办公之前刷写的红色标语,大都是用白石灰水刷写的白色字,其内容是“反对残害工农的军阀混战”,“打土豪、分田地”,“反对剥削,实行减租减息”,“一切权利归农会”等。1930年以后刷写的红色标语,大都是用土朱刷写的红色字,其内容是“拥护苏维埃政府”、“保卫苏维埃政权”、“武装拥护苏联!”、“扩大红军,创造铁军!”“欢迎白军士兵来当红军!”等。字体最大的红色标语,要数区苏政府和列宁学校房屋墙壁上的两条,每个字约有5平方米那么大。这些标语内容深刻,脍炙人口,具有很强的革命鼓动性。同时还组织民间狮灯会、龙灯会,逢年过节出灯,舞狮灯舞龙灯,热闹非凡,把苏区群众凝聚在区委、区苏政府周围。

除在苏区广泛开展上述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外,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破除封建迷信陋习的活动。组织妇女开展禁赌禁烟,提倡婚姻自由,结婚自主,废除封建买卖婚姻,反对媒妁之言,三茶六礼,坐花轿,讲排场等陈规陋习。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教育群众不要相信鬼神符咒,有病及时求医治疗,移风易俗办喜事,勤俭节约办事业,苏区面貌焕然一新,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上街村英烈谱

苏区革命时期,上街村人民群众在区委、区苏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积极投身于伟大的土地革命运动。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与封建反动势力展开了殊死斗争,开辟了安福革命历史的新纪元,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革命诗篇。他们为革命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仅上街村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30多名,

其中分别是:

区游击队战士周兰香、罗摘发、贺焕章、彭梅芳、王成喜、刘明山、刘灿华、刘正贤、刘德斌等9位。

区红色警卫连战士刘鸣风、刘维新、梁丁莹、梁回庆、王天开、刘三义、刘洪贤等7位。

苏区革命干部刘吉祥、刘桢祥、刘传久、刘干、刘树瑞、刘仕文、刘觉、刘善昌、刘群安、刘丁顺、刘茂林、刘汉馨、刘汝馨、刘帅贤、刘爱珠、刘芳庭、刘晏庭、梁柱庭、刘中林、刘仲庭、刘聘贤、彭求莲等22位。

革命未捷人先卒,且有忠魂照千秋。革命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去践行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换来了今天的幸福与繁荣,谱写了一曲人间红色革命史诗。让我们永远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将他们的精神薪火相传,照耀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脚步。

革命烈士将永垂不朽!

作者:刘三元

责任编辑:王志峰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