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吉安社会> >正文
沉重的肉身 吉安市“非遗”生存状况调查(9)
2016-04-26 09:42 来源: 吉安新闻网—庐陵新刊

编织永新红军斗笠 记者龙玉然摄

编织永新红军斗笠 记者龙玉然摄

激活,不是为了生存

让我们将目光移回4月7至8日的万安县芙蓉镇坛上村。

这次坛上村被当作“经验典型”来推———虽然这里的儿郎灯会目前还只是市级非遗项目,但因其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被留在了聚光灯下。

全市文化馆工作会议正在这里召开。会议主要讨论的是,2015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庐陵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如何创建。

所谓文化生态保护区,就是要使非遗项目成为“活文化”。这是一个生态环境。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的特定区域。

由于全国此项工作目前仍处试验性阶段,因此各保护区暂定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条件成熟后,将正式命名为“文化生态保护区”。

有市领导前年在一个专门会议上指出,我市将用3至5年时间建成国家级庐陵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目前全国已批准设立了18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其中9个已经通过审查,摘掉了‘实验’二字,每年有巨额保护经费下放。我省国家级实验区也有2个,分别是徽州文化(婺源)、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张卫文说。他承认,在全省非遗工作中,赣州、婺源和景德镇排前三,吉安属第四。“他们是非遗保护机构单列,体制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张卫文认为,吉安其实极具上升优势,“因为全市有3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4个江西省民间艺术之乡、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镇)、9个中国传统村落,有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8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这些都是非常好且不可多得的‘天然’资源。”目前,我市已确定了包括青原渼陂、吉州钓源和吉水燕坊等,首批21个庐陵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整体性保护试点小区。

龚奎林认为,整体性保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新型城镇化与传统乡土文化某些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对此,李梦星也表示赞同。“如果如广场舞一般,老百姓们自觉来参与,无论是否从休闲、健身、继承还是学习等方面出发,只要能够和谐地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那么,这就是一种莫大的,或者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责任编辑:龙翔明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