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吉安社会> >正文
沉重的肉身 吉安市“非遗”生存状况调查(3)
2016-04-26 09:42 来源: 吉安新闻网—庐陵新刊

永新盾牌舞

永新盾牌舞

难:“精神财富”与“老生常谈”

“这是一种对民间文化逐渐失去信仰的表现。”吉安县文化馆长王修开对此有些愤愤不平,“文化的力量不容忽视,我们对其应有敬畏之心。但现在,我们就连像‘手指月亮是犯忌’的念头也没有了……”

农耕文明的式微,乡土社会的瓦解,城镇化的推进,新生艺术载体的风行,让这些“属于老一辈的精神财富”,如今似乎被岁月无情地加了一把大锁,密码信息被无心地遗落在风里。“年轻人有了电脑手机、电视电影这些宝贝,哪里还会花心思来对这些‘老物件’感兴趣?”吴三桂苦笑着说。

不但是观赏者,就是传承人,也遇到了一些瓶颈问题。

“这是老生常谈。”一位不愿意透露自己姓名的县文化馆副馆长,带着点嘲讽的口吻说道。经费问题,经济收入,有些技艺要求有童子功,嫌弃这些“老家伙”太土……“甚至有家长教训自己的孩子,‘你不好好念书,去学这玩意会有啥出息’?”吴三桂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非遗项目的保护,真正起始于2005年。到2015年底,我市有了国家级名录项目10个、省级72个、市级126个、县级320个。在传承人方面,国家级1人、省级24人、市级120人。

一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已年事过高。除了上述两位“老人”,还有新干剪纸的省级传承人洪桂英也有70多岁。吉安鲤鱼灯的省级传承人邓建民虽然稍显年轻,但今年53岁,而表演队的11个人,平均年龄已达47岁。邓建民认为,对于这种颇费体力的表演项目,大家多少也已力不从心。

而对于省级非遗项目吉安干麦船,这种流传于吉安县永和镇白沙村的巡游展演,本身主要表现形式为民间传统祭祀活动,其祭祀内容丰富、表演程式复杂、民俗内涵深厚。由于省级传承人80多岁的肖敬忻在2014年去世,直到如今,仍然没有找到新一代传承人。

入选第三批省级非遗项目吉安敦厚的龙灯火把闹元宵(又称作元宵灯会),如果花力气做起来,村民们参与度高,带来的影响力足够大的话,完全可以申报国家级。但这样的活动,因为囿于每年正月十一至十五期间举行,兼又仪式繁复,场面宏大,需四五千人组成队伍,而目前关键是没人愿意加入表演,所以文化部门爱莫能助。

更让人痛心的是,有一个省级非遗项目甚至在传承过程当中,因种种原因,在实质性走向市场的路上,与传统配方产生了一定差距,目前在世人面前只不过是一息尚存。

如何找到合适的传承人,特别是年轻的,几乎是摆在每一个看似与眼下生活毫不相干的项目面前的一道难题。有些项目甚至已经无人上门。

“积极性不高,村子里的年轻人全出去打工了。目前我在培养正上小学五年级的11岁孙子吴翊。但我们是个团队,目前平均年龄有60岁,组建起来很难。县文化馆来招人,有些村民就讨价还价,没钱谁也不愿干。”吴三桂叹息着说。

在凡事考虑最多的就是经济效益的年代,完全可以去理解现如今的年轻人需要“来钱快”这么一个诉求。在非遗项目这种需要吃苦头、更要耐得住寂寞的活上,大家的意见仿佛都统一了似的,“在外搬砖就算不勤快,也好歹至少三四千一月”。

曾几何时,正如我市编撰的一本专门书籍的序言中所说,“刚勇激越的盾牌舞、精美灵动的鲤鱼灯、载歌载舞的采茶戏、说世道情的莲花落、生动传神的剪纸……将人们的生活装扮得绚丽多姿,将一方浓郁的乡土风情演绎得异彩纷呈”。难道谁又能够否认,这些非遗项目不是吉安人民世代相传的瑰宝?

责任编辑:龙翔明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