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纵谈庐陵> >正文
[第三章] 布道传薪—庐陵文化的佛教、道教文化(2)
2015-11-30 15:29 来源: 吉安新闻网

二、禅宗圣地

禅宗是佛教的重要派别,自南北朝时天竺僧人菩提达摩传入中国后,经历代高僧的弘扬改造,走的是大众化的道路,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化”教派。传至五祖弘忍,他的门下弟子千余人,最著名的是神秀,可是弘忍还是把禅法和衣钵传给了无名小僧慧能。下面这段故事广为流传,影视作品中也采用过。说是弘忍要选一个继承人,便征召偈文。神秀作了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表明了他奉行的禅法是长期修行,持久坐禅,逐渐接近佛性,称为“渐悟”。弘忍不满意,认为他“只到门外,未入门内”。上山不久、舂米劳作又不识字的慧能便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的观点与神秀相反,主张“顿悟”,也就是“突然明白”的意思,并且“空”得更彻底。这很合弘忍的意愿,便密传衣钵,叫他赶快逃走。神秀不服,夺不回衣钵,便在北方传扬渐悟禅法,受到了武则天的器重。慧能逃往岭南,隐居十几年才在韶州(今韶关)曹溪宝林寺弘扬顿悟法,开创禅宗南派,称为六祖。

唐开元二年(714年)出生于今安福严田乡的行思,11岁出家当小和尚,24岁时慕名前往岭南曹溪拜六祖慧能为师,修炼15年,成为慧能的首席弟子。慧能临终前,对行思说,我受衣钵以来,遭受不少灾难(神秀一直虎视眈眈,南、北宗发生过争斗),以后还会争夺此衣钵。现把衣钵留下以镇山门,你去将禅法分化弘扬,不要使之断绝。行思“得法”之后,回到庐陵青原山建寺传法。青原山真是个好地方,山峦延绵,绿水长流,山不高而秀,林不密而翠,俯瞰万亩平畴和千里赣江。行思在这里讲禅传经,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信徒。他继承了六祖慧能的“顿悟”禅法,并发扬光大。他不主张搞那些烦琐的礼节和戒律,不久久坐禅,不整天读经,只要领悟到了佛性即可。他认为,客观世界及其变化,都是“心”的幻觉,由“心”所决定,就是六祖在《坛经》中所说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心就是佛,而佛性是人皆有之的本性。他教导信徒们发扬自身的佛性,不要“心”外求佛。禅宗“本性是佛”的观点,比佛教原有的修行方法、学说主张都更为直捷便当,简易而有力,“放下屠刀”就可以“立地成佛”了。行思坚持了六祖“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之说,并“不立文字”,把佛教从少数人的学问修行引入更多人的道德修行,这对许许多多力图摆脱苦难的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力推进了佛教的普及。行思在青原山净居寺弘法28年,名震江南,使青原山由名不见经传成为天下名山,行思尊为禅宗七祖。许多当时的名僧到青原山学法,后分化一方,使禅宗传播更广。同为六祖门徒的希迁,人称石头和尚,从衡山前来青原山学法,成为行思的得意弟子。后来,希迁成为禅门巨匠,为开创禅宗青原派作出了杰出贡献。希迁经三传有曹洞宗,五传有云门宗,七传有法眼宗。云门宗以韶州云门山为基地,在岭南发展,法眼宗在金陵向江浙发展,传入朝鲜。在江西影响最大的是唐末时良价、本寂师徒开创的曹洞宗,在赣东北发展迅速。他们把禅学和儒学揉合在一起,甚至在禅宗中直言忠孝之道,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于是从江西扩展到江北直至海外。到了南宋后期,传到了日本,日本的曹洞宗发展到20世纪末,信徒有上千万人。禅宗所称的五宗七家,属行思开创的青原派繁衍的就占了三家。由此可见行思和青原山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行思68岁圆寂,唐玄宗“敕赐建弘济禅师归真之塔”于青原山后,历代信徒顶礼膜拜。

“山原七祖开,地以名贤重”。青原山不仅是佛教圣地,还是庐陵文化的荟萃之处,历代凡到庐陵的显官儒士,都要到青原山拜谒游览,成为思想文化交流的场所。康熙版的《青原山志略》,记载了历代名人近五百篇歌咏青原山的诗文。清代的乾隆皇帝几下江南,都曾下榻青原山净居寺,并用汉满二种文字为净居寺写了匾额,挂在大雄宝殿左侧的志斋堂内,可惜遭动乱下落不明。唐德宗时,前往日本弘扬佛学、传播中华文化的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在广东遇海风返回扬州,特地带他的随行弟子前往青原山,瞻仰七祖真身,他的高足弟子禅彦不幸圆寂于青原。颜真卿的“祖关”字碑、黄庭坚诗碑、李纲诗碑和文天祥书写的“青原山”牌匾,誉为青原山墨迹四宝,享誉古今。青原山又是一座文化名山,青原会馆是庐陵有名的书院之一,唐宋以来,许多文人名士在这里讲学授徒,宋、明时,一度是闻名全国的理学讲坛,培育了众多的庐陵人杰。

责任编辑:王志峰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