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悦读> 关注> >正文
快阁知遇黄庭坚
2023-05-19 09:54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0-1-small

0-7-small

文/曾招娣

1

我初识黄庭坚,始于泰和中学读书。

课文《核舟记》介绍“大苏泛赤壁”,其中有文曰:“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文中频繁出现的鲁直何许人也?书下注释云:宋朝文学家黄庭坚,字鲁直,苏轼的朋友。语文老师轻描淡写地介绍,黄庭坚曾在泰和任知县,写过《登快阁》诗。

依稀记得,当时老师说黄庭坚写这首诗时为1082年,离现在整整900年。当时,快阁已经倒塌,只剩下一片废墟,一点也不出名。废墟就在泰和中学东南角,周边荒草萋萋,树木葱茏,时有鸟雀鸣叫其中。我无数次在快阁废墟上爬上爬下,可是,我这样的普通人,站在快阁废墟上,看着赣水滔滔船来船往,却憋不出什么诗句来。那时,我没有读过黄庭坚的《登快阁》诗,更不知黄庭坚写《牧童》诗,发出“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灵魂拷问时,只有7岁。

那时,泰和中学南门有两排茂密的女贞子树,疏条交映,横柯上蔽,在昼犹昏,十分阴凉。树下有几条大红石柱,我们常常坐在石柱上读书,常常产生疑问,这些大红石柱来自何方?于是,有知情人说,石头来自快阁,快阁毁于1973年的一场龙卷风。毁于龙卷风的快阁为砖木结构,共三层,高台回廊,大红石柱,青瓦重檐,瓷鸥盖顶。快阁厅堂正面墙上镶嵌有黄庭坚像及黄庭坚自题像赞。藏经室临河左右侧的墙壁上,分别镶嵌一石匾。左侧是宋代诗人陆游题写的“诗境”二字,右侧是黄庭坚的手书箴言,即著名的《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可惜呀,雕栏玉砌已不在,只剩下这些石头!黄庭坚与快阁给我留下的初步印象,仅此而已。

2

我们今天所见的快阁,是1986年国家拨款并发动捐资,仿古快阁样式重建的。我们去参观快阁,路过山谷路。为什么叫山谷路呢?还是因为黄庭坚。

1080年秋,黄庭坚改官知吉州泰和县,携家赴任,途经今安徽潜山县,有三祖山,山有山谷寺,环境优美,流连忘返,遂自号山谷道人。所以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山谷”是这样来的。并不是每个知县为官一任,都能以一街命名,否则,怎么只见山谷路,不见其他路?斗转星移,世事沧桑。一千多年来,快阁这座著名建筑,屡建屡毁,毁了又建。据记载,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毁于水患,万历十九年修复。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公修,道光四年(1824年)由邑人曾敏才捐资重建。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兵灾,五年重建。1973年毁于龙卷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楼台虽多,但具有名气者屈指可数,最后能留下的更寥寥无几。快阁为什么建了毁,毁了又建?还不是因为它有名。快阁之所以成为全国闻名的楼阁,知县黄庭坚功不可没。

1080年,黄庭坚被罢免国子监教授后,前来泰和县任知县。黄庭坚是一个看轻功名利禄,只重内心世界的人。这导致了他一生的仕途极为黯淡。他一生没做过大一点的官,基本在县、镇一级兜兜转转。不是他能力不行,是他官品太好,又遇上朝廷推行变法,一旦发现一些新政劳民伤财,他就坚决抵制,不执行。他在泰和当知县的时候,朝廷颁布征收盐税的新政,地方官收上来的税额跟政绩直接挂钩。其他县都拼命在收税,他倒好,说“穷乡有米无食盐”,拒绝执行新政。

黄庭坚仕途坎坷,主要原因是他坚持以民为本。

泰和县博物馆珍藏着一块黄庭坚书《戒石铭》碑刻。铭文出自五代蜀主孟昶的《令箴》,共24句。宋太宗删繁就简,摘取其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颁布于州县,敕令勘石立于衙署大堂前。知州县令坐堂理事,即可见其16字,以警戒其秉公办事。泰和县的《戒石铭》是黄庭坚于元丰年间任泰和县令时书写的,警示自己做官时屁股要摆正。

被贬谪到泰和任知县的黄庭坚,听说碧溪附近的鸣谷山是一处风光旖旎的地方,而且还住了一位才华横溢、心气颇高的尹儒士,遂特意前往游赏。黄庭坚与尹儒士一见如故,快乐自由地交谈起来。分别时,黄庭坚难舍难分,留下了“山以高而秀,名因士乃传”的楹联。当地人根据黄庭坚所书楹联的意蕴,遂改鸣谷山为“高士山”。我们今天爬高士山还能看到这副对联。

黄庭坚为官清廉,没钱买大鱼大肉大闸蟹,就经常捉泰和小螃蟹下酒。黄庭坚不但嗜蟹,还写下了许多咏蟹的诗歌,在泰和乡间听过一个谜语:“小子胖又胖,背个大草筐。剪子有两把,筷子有四双。”据说是出自诗人黄庭坚手笔。

写完《登快阁》后不久,黄庭坚又被降职到了山东德州德平镇。

3

新快阁建在原台基之上,改为钢筋水泥结构,飞檐翘角,如大鹏展翅。这座楼阁始建于唐代乾符元年(874年),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它初为祭祀观音的地方,名“慈氏阁”。宋初太常博士沈遵任泰和县令期间,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他常登阁远眺,恣情快意,遂易名“快阁”。史称:阁曰快,自得之谓也。沈遵,曾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谱曲,是著名的琴师。可惜,改名之后的快阁依然默默无闻,养在深闺人未识。

快阁名闻天下,始于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名作《登快阁》。我们今天去参观快阁,登上台基,迎面就能看见这首诗。黄庭坚是江西诗派首领,在北宋诗坛,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任泰和县令时,他常登阁游憩。

1082年初冬,黄庭坚在泰和任上已经三年了。十月的某个傍晚,晚霞还未褪尽,结束了一天的繁忙公务,黄庭坚登上快阁,放松心情。

凭栏远眺,看到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阔大。朗朗明月之下,澄江如白丝绢在快阁下向东流去。由于身边没有知音朋友,当然就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眼前唯有美酒才能释放愁绪。想到人生羁旅,为官不易,真有那种“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冲动,真想找一条船,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难道不是更好的归宿吗?历史那么长,“黄庭坚”却只有一个,不在历史长河里扬起些许波澜就此告别,真的甘心吗?屡遭贬谪不是理由,只要春风吹来,倒塌城墙下的草木都会再生,而自己,岂能连草木都不如,任其腐朽吗?

黄庭坚内心煎熬,仍笑看世间风云,于是,泼墨挥毫,写下了千古名作《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黄庭坚以“江西诗派”掌门之尊,用这首《登快阁》诗,使快阁名动天下。快阁因为有黄庭坚的题诗,吸引了许多达官名流及饱学之士前来游览题咏。

写完《登快阁》不久,黄庭坚就调离了泰和。正是那个傍晚,在快阁上的惊鸿一瞥,在文化长河里绽放出了他人生中最耀眼的一束光华。他在任期结束前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登快阁》诗是快阁的大幸,也是黄庭坚自己的大幸。泰和百姓不会忘记这位为民造福的清官、诗人和书法家。千百年来,快阁虽经洪水兵火,天灾人祸,屡毁屡建,但每次重建,都把《登快阁》书写在最醒目最尊贵的地方。甚至,清朝时,有人从道州将黄庭坚手书的《御制戒石铭》模刻回来,并镶嵌在快阁,成为人们可供凭吊的唯一实物。

建县以来,泰和有数不清的县令,除黄庭坚外,好像没有谁留下了一点痕迹。这位屡遭贬谪的江西才子,让泰和人民记住了近千年。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只有文化魅力永存!

4

快阁始建于唐朝,黄庭坚生于宋朝,之间相差两百多年。快阁建好之后一直默默无闻,她在等待,等待一个朋友,一个知音,来为她歌唱,为她传名。这一等,从唐朝的874年,等到宋朝的1082年,等了208年。

一座楼阁想出名,要有名人效应,要有名人文案,要有文化传承,要有名篇名句做广告。

比如滕王阁,王勃登临,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誉满天下;

比如黄鹤楼,崔颢登临,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就誉满天下;

比如鹳雀楼,王之涣登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誉满天下;

泰和快阁,黄庭坚登临,一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也誉满天下。

快阁应该感谢黄庭坚的知遇之恩,毕竟快阁之前存在几百年也没出名,正是《登快阁》一诗,才让其成为江右名楼。

黄庭坚绝对是快阁值得等的那个人,他的才华配得上快阁。

黄庭坚少年才俊,7岁写下《牧童》诗,8岁曾作诗送人赴举:“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他22岁参加乡试,荣膺首选,23岁中进士。但他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他的诸多磨难贬谪就是为了成就他的这次泰和赴任。

可以说黄庭坚与快阁一见钟情,他们是前世的约定,是众里互相寻找的知音。好像千万人中,我就渴望那么一眼,千万年中,我生来就为等你。就像俞伯牙与钟子期,没有知音,弦断有谁听?是啊,如果没有黄庭坚的到来,纵使快阁有千种风情万般魅力,又有谁能领悟?又有谁能如此诗意地表达?

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距离黄庭坚快阁题诗将近一百年,陆游在江西任常平提举,慕名快阁,来到泰和。他登临快阁,四望惨淡,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那个时候,他是多么寂寞!自己胸怀天下,一心要收复旧山河,却被弹劾。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他千言万语,凝成“诗境”二字,怅然而归,泫然不能自已也。

著名诗人一反常态,并没有留下诗词以咏怀,也不奇怪。李白登临黄鹤楼时,诗兴大发,当他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同样,虽然无数文人墨客登临快阁,但他们都不算快阁知己。快阁千百年来心仪的知音只有一位,那就是黄庭坚。也难怪陆游只留下“诗境”,并没有在快阁赋诗抒怀。他看到《登快阁》就明白,他的知音在老家沈园,他的知己是唐婉。泰和人民把陆游的这两个字刻碑,嵌立于快阁墙体下,与黄庭坚手书《戒石铭》各摆左右。

如果不是黄庭坚的《登快阁》问世,快阁也许早就随着它的倒塌,消失在赣江的浪花里而不见踪影,哪有这么多次的重修重建?

快阁作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独特的飞檐翘角总是让人充满遐想。

快阁承载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成为泰和独具特色、闪闪发光的文化符号。

登临快阁,大声朗读一遍《登快阁》,是对黄庭坚最好的纪念。

(本文图片由欧阳跃亲摄)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