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旅游新闻> >正文
吉安地方戏曲沿革发展探秘
2022-05-09 10:45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吉安山雄水秀,人才辈出,是一代大儒欧阳修、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家乡,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那么吉安地方戏曲又是缘何而来的,历史上的传承发展又是怎么样的呢?

吉安悠久的历史和祭神习俗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戏曲艺术。早在唐代,吉安、吉水、永新等地就有大规模的歌咏活动。明朝万历《永新县志》(卷五P35)载:唐玄宗时,宫廷宜春院教坊永新人许和子,是一个“一曲能止万人喧”的歌手,为避安史之乱,改名许和子。如今永新一带仍留传“子和调”。宋代,中国经济中心由北方逐渐南移,在繁荣的经济与文化的孕育下,吉安地区的戏曲逐渐形成。明朝,吉安的戏曲活动颇为繁多,且与民间灯彩、祭神活动联系密切,据《庐陵县志·风俗》记载,每年正月十六日后,“赛神会宴,采色画纸船。里中人昼夜唱禳灾福之词”;又载,明正德年间,吉安知县王守仁曾有多项约法规定,正月元旦,迎神赛会;十五元宵,大放花灯,五月“二十八日为城隍神诞日,自五月一日起,庙中演剧酬神,至七月及止”。《吉安县志·民事志》中,也有“……惟种痘时之奉仙驾酬神时之演戏文……”等记载。明隆庆六年(1572年),科举落榜的玉山县举子王顺义(号真人)来到吉安,他随人去吉水做法事,见一道士会唱各种坐腔,回来便与人商议成立了演唱有吉安特色的道士腔“高腔坐堂班”,兼唱昆曲和地方小调。万历中期,吉安知府汪为可受为其母庆贺80大寿,由苏州昆曲班、吉安高腔坐堂班联合演出,历时半年多。

吉安经济社会的日益繁荣催生了戏曲艺术的繁荣。宋、明两代,贯穿江西南北的赣江成为连接全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水道”,吉安正处在这条“黄金水道”的中部,成为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发达的交通推动吉安经济日趋繁荣。同时,明朝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也给封建社会注入了新的生机。思想界出现了王阳明学说和杰出思想家李贽的“异端邪说”,这对戏剧的创作与演出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封建统治集团日趋腐朽,歌舞升平,从上到下,狎妓看戏之风日盛,戏剧却因此得到很大发展。明末清初一代名士,泰和人萧士玮在《春浮园偶录》留下了他几次在友人家观戏的记述,如“庚午六月二十六日看牡丹玉茗堂”,“十六日看饶剧绣襦,我辈消受一夜”,又十九日记:“四平腔不知起于何时,近来最甚”。这些日记记载了当时人们观看《牡丹亭》等戏剧的空前盛况。

多元交汇交融推动吉安戏曲形成“诸腔鼎盛”的局面。经济繁荣,交通优越,推动吉安人才不断崛起辈出,文化交流碰撞频繁。吉安成为早年弋阳腔的活动地区。明朝万历以后,吉安一带又流行从安徽传来的“徽池雅调”。同时,临近吉安的抚州出现了大剧作家汤显祖,汤显祖及其创作的“临川四梦”成为当时人们竞相追捧的对象,吉安不可避免会产生不少“汤粉”。除了以唱高腔、昆腔、乱弹为主的大剧种以外,在明代中叶前后,吉安兴起了一种活泼、明快,与生活十分贴近的小剧种。这种剧种初名“花鼓班”,继名“三角班”,后来又被统称为“采茶戏”。这个地方剧种一经形成,便迅速发展,很快流布吉安地区城乡的每个角落。清朝中叶以后,江西中部地区以赣江为界,东有“宜黄戏”(二黄),西有湖北楚腔(西皮)的流入,汇聚到吉安,出现了“诸腔鼎盛”的局面。经过长期交流和相互影响,吉安更出现了一个大剧种吉安戏,吉安戏荟集各类各腔,更为昌盛,在江西、湖南等地广泛地流传开来。

战争、动乱和改革成为影响吉安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因为战乱,湖南浏阳艺人和吉安戏艺人互相切磋,互相交流,大大丰富了两地高腔。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吉安各地红色革命根据地先后成立了苏维埃剧团,演唱革命歌曲、舞蹈和戏曲。红军北上抗日后,各类红色戏班又偃旗息鼓,艺人匿迹。1937年“7·7”事变后,九江、南昌相继失守,国民党江西省政府迁往泰和,南昌的文艺队伍便云集吉安地区,与泰和毗邻的吉安市人口陡增5—6倍,成为江西抗日的腹地,抗战文艺工作在吉安迅速开展。戏曲活动空前活跃,大批京剧演员涌进吉安,为抗日将士征募寒衣,捐献飞机,举行义演活动。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作为上层建筑的戏剧艺术,在剧团体制,创作排练、经营方式及演员队伍等方面进行了巨大改革,其间宁冈剧团、遂川剧团、吉安市京剧团、吉安市话剧团先后撤消。2012年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吉安市各级剧团全部转企改制,逐步推向市场,吉安地方戏曲包括吉安采茶戏、赣西采茶戏日趋式微,面临“人失团灭”“人走剧亡”的危局。

吉安戏曲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在交流碰撞中,吉安戏曲曲调兼容并包,综合了弋旭腔、昆腔、梆子腔、“南北字”“川调”“四平调”“民间小调”等,吸收进来的腔调都与曲调融化了,使之起了质的变化,唱腔音乐可塑性大。同时发展了一些简单的板式,使得一曲能多用,更加促进了剧种的繁荣。过场音乐(音奏)和气氛乐,多数来自民间唢呐曲牌和吉安戏曲的间奏曲牌。曲调粗犷朴实、旋律优美婉转。吉安戏曲唱腔、道白使用吉安土气的“官话”,通俗易懂,形成了具有吉安地方特色的吉安戏、吉安采茶戏等地方剧种。吉安地方戏曲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剧目内容贴近生产生活,反映农村的生产劳动、生活情趣、商贸经营、男女恋情和人民群众反封建、反暴虐的正义心声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

总而言之,吉安戏曲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发展变化中由小到大,由俗到雅,由缺到全,由乡村到城市,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和乡愁。新时代,传承振兴吉安地方戏曲,就必须要全面了解吉安地方戏曲的历史沿革,总结提炼吉安地方戏曲的基本特点,推动吉安地方戏曲传承发展,改革创新。

文/彭庆新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