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悦读> 榕树下> >正文
“琴”为何物
2022-03-18 09:41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提到琴,您第一直觉会想到什么,古筝?钢琴?抑或是其他乐器?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中国人创造了多少辉煌灿烂的文化,作为传统“四艺”之首的琴无疑是一颗璀璨之星。琴这种乐器伴随着华夏文明的起源一直到现在,朝代更替、历史变迁、兴衰浮沉。然而今天,我们对琴的认识就像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我们能不假思索说出“对牛弹琴、焚琴煮鹤、琴棋书画、剑胆琴心、琴瑟和鸣”等与琴相关的成语;而陌生的是琴究竟长什么样?其音如何?怎么弹奏?大多数人是一无所知的。

究其原因,还得追溯到清末民初。中国经历了清朝中后期的闭关锁国,导致国力衰弱,被西方列强肆意践踏侵略。一批有识之士,开始了漫长的救国之路,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音乐、文学、建筑、医学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经历十年“文革”,琴一度被贴上封建旧文化的标签备受打压。20世纪70年代末期,全国琴人寥寥不足百人。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腾飞,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开始了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之路。在老一辈琴家的坚持与努力下,在国家提倡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各种琴事活动,如雨后春笋。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琴社,各音乐学院均设有古琴专业,普通高等院校均有古琴社团。

那么琴究竟为何物?

琴,又称瑶琴、玉琴、焦尾、绿绮、七弦琴等,现俗称“古琴”。

琴,从远古走来,究竟有多远,已经无从知晓,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文献记载三千年以上、口述五千年以上的历史。纵观世界音乐史,没有任何一种乐器能像中国古琴那样,集政治、宗教、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神话故事为一体,以浩瀚的文献资料,丰富的表现形式,千百年以来一脉相传至今。2003年11月7日,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

汉字“樂”(乐),从字面会意,以丝张付于木上,用拨片去弹奏,发出音称为“乐”。人听到乐(yue)心情便乐(le),心情乐(le),疾病就少了,所以古代“樂”字又通“藥”(药)。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发掘现场,发掘出上万件器物,青铜器、漆器、车马兵器、竹简等。其中一张琴引起专家的注目。琴体为木胎,通体髹黑漆,光泽柔润,是迄今为止出土最早的琴实物。

现代古琴的外形及结构,从唐以来流传的实物来看,基本没有发生改变。古人造物,一般都从三个方面设计,一是实用,二是美观,三是赋予美好的寓意。那么琴也不例外。可用八个字概括“法天象地,天人合一。”譬如琴的面板为弧形,象征天;底板为平方形,象征地;琴上张付有七根弦,象征金、木、水、火、土(宫、商、角、徵、羽)、文、武;琴面有十三个徽,象征十二个月加闰月;其部件名称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有岳山流水,龙池凤沼,雁足冠角等等。琴的外形,也有门道,比如仲尼式、伏羲式、神农式,以古代先贤名讳命名;还有蕉叶式、落霞式,以自然现象命名;灵机式、混沌式,以哲学术语命名。古人把宇宙间的美名和寄托都集于这三尺瑶琴身上,可见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常在古画里看到这样的场景:几人在山间小径或行或立,抱琴童子随其左右。高山不朽,流水不息,俯仰间,已过千年。我们也经常读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这些诗文,由此可见,在古文人的日常生活中,琴是必不可缺之物。我们所熟知的庐陵先贤欧阳修文天祥杨万里等,无一不是抚琴高手。

明代著名琴家徐青山有言:“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才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为何弹琴?因为琴可以理性情,弹琴最重要的是追求“和”。人与人的和,人与自然的和,中国文化的核心即是和。琴为何可以理性情?因为琴特有结构发出的声,与人心脏振动频率相近,“触人心弦”即是这个道理。人在得失间,抚琴一曲,豁然开朗。

文/胡不归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