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悦读> 榕树下> >正文
写在庐陵土地上的乡愁——胡咏梅自传体《洋葱与胡萝卜》序
2022-03-04 09:29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文/刘后滨

我在不同时间里结识了许多吉水籍在外求学和工作的人士,咏梅是他们当中颇为特殊的一位。她的身上有一种特别的执着精神,总能以诚挚之心打动人。仅有的几次交谈中,能够感觉到她质朴的乡土气息,乡音乡情,毫无雕饰。

咏梅最近完成了自传体作品《洋葱与胡萝卜》,嘱我写序。来信中说,我有一个愿望,就是记录下改革开放40多年来家乡的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发展与变迁。说实话,咏梅的这篇自传体作品我只是约略了解一个大概,但感佩于她年纪轻轻就写自传的坦荡与勇气,也为她言谈中流露出的真挚乡情所感染,出于一个历史学者对咏梅作品记录家乡变化的时代意义的关切,我犹豫再三还是接受了这一邀请。虽然咏梅出生那一年我已经离开家乡到北京上大学,但同为吉水乡村哺育的读书人,我自感惭愧,未能像咏梅一样始终立足乡土为家乡做事,借此机会,愿意谈点自身成长经历和感受,回应咏梅记录吉安乡土社会变革的要求,以附骥尾。

我出生的年代,偏远的山乡也逃脱不了“大革命”的劫难。据父亲回忆,那个时候他藏过土地庙的菩萨和村里的旧族谱,算是为宗族文化传承做过贡献。童年记忆中,吃不饱和睡不够是最为刻骨铭心的,以至于几十年后对“饥饿”的记忆仍使我不愿浪费一粒米。家里兄弟姐妹众多,父母挣的工分不足以养活这么多人口,好在我们在磕磕绊绊中顽强地挣扎,兄弟姐妹都得以长大成人。而且有奶奶照顾,童年的时光多了一抹温馨的色彩。在家族的系谱中,我是长房长孙。所以,我从小就得到奶奶特别的关怀。这种关怀近乎溺爱,使得我的性格中缺少了同辈人普遍具有的闯劲。我不能因此怪罪奶奶,毕竟她是年轻守寡带大了我父亲,毕竟我家几代单传,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饱受过酸辛。

我念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时候,大队的“五七”小学还设在村里。冬天上课的时候,奶奶总把小火笼的火炭铲满,送进教室放到我的座位下。有时候还在火笼里埋上一个红薯或芋头,作为课间的零食。1970年代初的农村小学,流行的是半工半读,我们经常要派去砍荆条或小山竹,而瘦小的我自然常常无法完成任务,觉得在小伙伴面前很丢人,而且还要担心老师的严厉批评和指责。这个时候,奶奶经常会挺身而出,亲自带我去学校,将少得可怜的劳动收获过秤,老师也就不好批评我太厉害了。奶奶是有名的大嗓门,也许仗着她在村里辈分最高,也许还和她做过儿童团员有关,反正她不怕老师,甚至连什么官她都不怕。村里来了下放蹲点的干部,有些人家颇显巴结之态,请到家里吃饭。而如果不是派饭到我家,奶奶一般不会主动邀请,即使派到了,有人愿意请的话,奶奶也很乐意让出去。干部们吃饭后都要给粮票付饭费的,父亲一般都会客气地推辞,但奶奶则干脆地接过来,说他们就应该给。我记得父亲因此还和奶奶吵过架。

七十年代末我到离家7公里的公社中学上初中了,每周回家后返校都是奶奶到送到村口。村口有一座清代修建的石拱桥,过桥就算出村了。每次送我上学走到石拱桥上,奶奶都要检查一遍我挑的柴和米是否装结实了,还总是会给几角有时候是几分零钱,然后是一连串的嘱咐,说得最多的是要争气。现在想起来,她确实是把对父亲的期望转移到了我的身上。父亲七岁时,爷爷去世,五十年代末,奶奶得病,孤儿寡母,无人照料,父亲中途辍学。她无数次和我说起此事,沉重的遗憾之情溢于言表。也许在爷爷去世的时候,她有过什么承诺。从童养媳走过来的年轻守寡的底层女性,对一个家庭或者说一个家族的责任心,竟是如此之重。

八十年代初,我考上了吉水中学,第一次来到县城。高中三年是艰辛而充实的,校园里的蛙声与蝉鸣,陪伴着寂寂寡言的青葱少年,高考则意外考出了一个好成绩。大学录取的消息,是在公社任职的堂兄接到县里电话后到田间通报的。父亲当场要我放下肩上挑的公粮,拿着堂兄给的10元钱,在公路上等班车去县城领取通知书。据说我是恢复高考后第一个考上北京大学的本县学生,那个时候还没有大红榜和奖学金之说,但在我的家乡十里八村也算是一件轰动的事,足以引起各方的关注。对我的家族来说,我可能是自宋代出过进士以后近千年间考试成绩最好的一个,传承有序的族谱可以为证。当年,整个宗族的热烈庆祝可谓盛况空前。同族比邻的几个村庄轮流做东,杀猪宰牛,祭拜祖宗,男女老少,欢聚祠堂,连放三个晚上的电影,给在北京的长征老干部写信报喜。现在想来,这种宛若回到古代的宗族庆典,无疑是传统庐陵文化在新时代乡里社会的复活。进京求学,大学任教,我因此完成了一次身份的转变,从拿半劳力工分的农村后生,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今年还领到了“从教三十年光荣证书”。

因为研究历史的缘故,我的学术工作与家乡的历史文化多了一些关联。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解缙、罗洪先等庐陵先贤,都是激励吉安后辈的精神力量,也是我教学研究的关注对象。宋、明时代文化昌明的吉州,值得我们在整体史视野下深入研究,文化繁荣的背后一定有着特定的时代际遇与人文生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有幸和这些庐陵先贤同饮一江水,庐陵文化中注重文章节义的传统在这片土地上千年不绝,普通农家子弟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支撑我们顽强地面对一切困难,读书上进。这种力量,我常常在吉安同乡包括咏梅和她笔下的人物身上感受得到。近代以来,吉安的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取得了优异成绩,庐陵文化的精神力量发挥了很大作用。以咏梅就读的吉安师范为例,在其105年的办学历史上,培养了数以万计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也培养了诸多优秀作家,以及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咏梅不畏艰辛,勤于著述,又何尝不是庐陵文化在当今复兴的一种原生动力呢?她来自乡村,情系故土,但愿通过她细腻的文笔,能够呈现出个体生命中烙上的时代印记,描绘出复杂脆弱的乡土社会中的奋斗身影,为庐陵文化发扬光大留存下宝贵的精神记录。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历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