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廉吏刘禹锡
2020-03-13 10:08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彭庭松

唐代诗人刘禹锡,大名如雷贯耳;宋代廉吏刘禹锡,却鲜为人知。

刘禹锡,初名珪,字秀成,绍兴二年壬子科张九成榜进土。庐陵永丰人,与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同乡。其事迹见于《同治永丰县志》《万历吉安府志》《光绪吉安府志》和《宋元学案补遗》第三十四卷。各书记载大同小异,在细节上略有出入。

值得注意的是,《宋元学案补遗》中称安福刘廷直为禹锡弟,曰:“绍兴初年复诗赋科,(廷直)与兄禹锡同升里选,而先生在第二,州闾称‘二刘’。已而禹锡登科,先生登十五年进士第。”然《万历吉安府志》有《刘廷直传》,并未提及两人的兄弟关系,《同治永丰县志》亦无刘廷直传记。不知《宋元学案补遗》所据何在,抑或误将两刘禹锡视为同一人。

刘禹锡是位态度鲜明的爱国者。在南宋初期,是抗金收复失地,还是和敌以求苟安?这是摆在每个士大夫面前的选择题。选择战,意味着爱国;选择和,意味着卖国,这当中没有任何模糊的余地。刘禹锡中进士后,“授筠州司理参军”,按照南宋的规矩和制度走上了仕途。但直到虞允文为左相,才得到推荐的机会,“表署江州观察推官,擢朝散大夫,守鄂州,兼领荆湖北路提刑。”这当中刘禹锡沉寂了三十多年。而这正是秦桧当政,不余遗力推行投降路线的时期。和胡铨、王庭珪等庐陵俊杰一样,刘禹锡用行动和秦桧划清界限,放弃荣华富贵的追求,用自己的气节撑起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刘禹锡是位意志坚定的主战派。他“尝诣阙上书,请乘北边岁饥,选将调兵,复中原,修陵寝。”尽管上书极有可能在秦桧死后,然奸臣虽亡,路线还在,党羽汤思退们仍然在顽固推行。不曾想,金兵在海陵王完颜亮的主导下,制定了灭亡南宋小朝廷的计划,“霍霍”的磨刀声清晰可感。在这样的压力下,高宗不得不暂时倒向主战派。因此对于刘禹锡的上书请求,皇帝出人意料“嘉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中书舍人虞允文临危担当,在军事主帅李显忠未曾到任时,当机立断,以参谋军事之任担代理主帅之责。振奋士气,一鼓作气,取得了采石矶之战的胜利,使得南宋转危为安。之后,主战派在朝廷中暂时占有上风。乾道五年(1169年)虞允文拜相,这位爱才的良相,非常愿意成为主战同志政治上的伯乐,他将刘禹锡录入《翘材馆录》。正是虞允文的力荐,刘禹锡得以在人生晚年,还能出仕为国效力。

刘禹锡是位受人尊敬的清官。《光绪吉安府志》记载:“时有误犯死刑者,禹锡平反之,及归,持金帛来谢,固辞不受。从者私纳之,事觉,索而投于江。从者载一缸于舟尾,命碎之,曰:‘毋污我’。”当官要为民做主,发现冤案及时纠正,避免了一起人头落地事件,这对当事人来说,不啻再生之恩。当事人送来真诚的“感谢费”,刘禹锡断然拒绝。没想到身边的人竟然收下,刘禹锡发觉后,没有疾言厉色,而是直接将金帛投江明志。即便是不值钱的“一缸”,也要当场打碎,绝不能让名节蒙尘,操守碎地。刘禹锡秉一身正气,行无言之教,为从者树立了楷模。致仕归家,他“筑清风台,吟咏其中”,自得其乐。后来这清风台变成了清风书院,朗朗书声中,刘禹锡的精神和情操激励着一代代的读书人。吕本中《官箴》中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能照箴言做的,都是心中装有老百姓。老百姓心中有杆秤,好官在他们心目中自有分量。《宋元学案补遗》中称赞刘禹锡:“为政以宽为本,民爱慕之,不忍欺。”这“爱慕”和“不忍”,就是老百姓对清官的最高评价。

煌煌文章在,铮铮节义邦。刘禹锡不负桑梓不负学,他所展示的庐陵风骨,后人不应也不会忘记。这位“雅静博闻”的廉吏,虽然没有留下任何诗文,但他用一生的立身行事,写就了夺人风采的精神长歌!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