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庐陵文化概念的诞生和确立
2020-02-14 09:19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城南庐陵老街牌坊        

古称庐陵的吉安拥有千年辉煌,可庐陵文化的名称诞生不过20余年。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概念,不是哪位权威确定的,更不是行政单位命名的。而是或因行政区域,或因地理方位,或因突出特征,在某个历史时期被学术界提出,得到公认才流行。但前提是要有悠久的历史和典型的共性特色,有代表性人物或人文现象,并得到历史的检验和人们的认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到了一定的阶段人们达成了共识,才会确定和流传。庐陵文化的概念具备这些条件,就应运而生了。

庐陵文化的概念何时“出炉”和“闪亮登场”?怎么被人们认可的?目前尚无权威发布。据我所知,早就有此称谓。20世纪80年代中期,吉安师专就有教师提出研究庐陵历史文化,以名人为主,但只是限于学术界较小的范围内。真正流行开来,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江西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界的专家发起了持续数年的大讨论,探讨如何总结赣文化经验,如何在新时期弘扬、开发赣文化。《江西日报》开辟了专版,举行过专题学术讨论会,出版过论文集。当时,什么是赣文化?有没有赣文化之说?江西文化能不能称赣文化?赣文化的含义是什么?专家们各抒己见。但都认同一个史实,就是赣文化的主要支柱,一是庐陵文化,一是临川文化,另有豫章文化等。通过媒体的宣传,庐陵文化之名被更多的人知晓。

1996年春,吉安师专召开了首次吉安名人研讨会,由我的老师刘文源和同学彭犀帧等发起和组织,我参加了会议。同时还成立了研究会,逐步向外推介庐陵文化这个名称。那时,吉安有的人不认同。我记得,学者们打算像省里研讨赣文化那样,在吉安的报纸、电视台介绍一下庐陵文化,开设专栏,因意见分歧而搁浅。主要理由是有人把庐陵文化限于古代庐陵县范围,说秦汉时新干和安福和庐陵县同时存在,庐陵文化不能包含现全吉安市范围。但这观点难以成立,因为庐陵在汉末升为郡、隋代改为吉州后,新干和安福的归属发生了变化,不只是秦时并列的局面,而是长时间的从属关系。经后来的研究不断推进,庐陵文化的范围包括全吉安市辖区的观点,得到普遍认同。

为此,吉安宣传文化部门和学术界不断努力,不断推出研究成果。尤其是2001年春,吉州区为筹建城北庐陵文化生态园,请吉安县籍著名历史学家周銮书先生作庐陵文化学术报告,反响强烈,引起市委领导关注和重视,请周先生再给市直单位干部做专题报告,继而到6个县宣讲,引起轰动,影响深广。我陪同恩师,参加了好几场报告会,受益匪浅。十多年过去,庐陵文化的概念不仅被吉安党政界及社会各界所接受,也得到了外界以及各级理论学术界的认可。

那为什么吉安传统文化称为庐陵文化,而不称吉州或吉安文化呢?我认为有这几个原因:

首先,秦初就有庐陵县名,汉末升格为庐陵郡,所辖区域包括了今吉安大半面积,作为行政名称出现在史册中2200多年。吉州之名出现在隋朝,吉安之名出现在元代,分别比庐陵之名晚了800多年、1500多年。如称吉安或吉州文化,无法统领历史。

其次是自从秦汉到隋初设吉州之前的800多年间,赣中一直称庐陵县或郡。不管以后是吉州还是吉安府,庐陵作为首县之名没变,庐陵城一直是州、府的行政驻地;庐陵县1914年改为吉安县,1979年才从县治所迁往敦厚镇,2000年才设吉州区,这都是近百年间才有的事。于是庐陵城自古就是区域中心,历代文化名人来吉安,都在城中留下了足迹,也给他们留下了印象,从而对外推介庐陵之名。

但庐陵文化的概念得到世人认可最主要的因素,是具有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人文特征。那就是唐代后期至清代中期千年之中,文化繁荣,人才辈出,不是一两个,而是一代代、一群群,他们“文章节义并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这些名人伟士的家乡属古庐陵郡范围,尽管后来分设了不同的县,仍喜欢说自己是庐陵人,常在诗文中描述庐陵风情。尤以欧公在名作《醉翁亭记》中所言“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最为著名;文天祥更是在诗文中反复提到家乡,最有名的一句是“死不愧庐陵”;吉水人杨万里解缙,泰和人杨士奇等著名人物都是如此。庐陵之名伴随这些名人及其名作名扬天下,就是所谓的“地以人传”。代代吉安后裔也以自己是庐陵先贤的同乡而骄傲。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