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文明周刊> >正文
永丰:下西坊的“守艺”人
2019-04-17 08:44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曾珞琳、本报记者曾诗敏

早春三月,万物复苏。记者走进永丰县城的下西坊老街仿佛有种时光穿梭的感觉,像是回到几十年前的那个淳朴时代,老旧的砖木牌楼,沧桑古朴的街道,三三两两的人群在贩卖树苗……

下西坊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下西坊横街以东,葛溪以西,民主路以南,恩江以北,下西坊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19.86公顷,核心保护范围面积为4.73公顷。这里曾是永丰县最繁华最热闹的街区,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洗礼,昔日的繁华早已落下帷幕,仅剩下一些制篾、做木工的手艺人仍坚守在老街里。他们看似是被这个新时代遗忘在了下西坊的角落里,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发挥自己的“工匠精神”,凭着对这份传统手工艺的执着与热爱,一守,就是一辈子。

12

下西坊老街的老篾匠们正埋头苦干制作竹制品,这些竹制品将销往各个餐饮店。   刘学武、记者曾诗敏 摄

13

14

时代在变,不变的是手艺人的那份情怀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街道两边却始终矗立着一些古老房子,它们看上去有些老旧,却是这里历史的见证者,多年来默默见证着老街经历各种沧桑与变化。沿着老街仔细寻找,记者终于在一座老房子上发现了“永丰竹制品厂”的字样,经过漫长的岁月,这几个字早已字迹斑驳,但却永远刻在了篾匠师傅们的心里。

“我们以前都是永丰竹制品厂的工人,在这里工作已经几十年了,舍不得这份手艺也离不开这个地方。”篾匠师傅解清跟记者说。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生活物资较为匮乏,竹制品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所以当时做篾这个手艺活也是非常吃香,大家都觉得学会了这个手艺活就相当于有了一个“铁饭碗”。永丰竹制品厂当年也是十分兴旺,最多的时候厂里有150人在做篾匠。然而随着历史的变化发展,原材料紧张等各种因素,导致该厂在1982年便解散了。现在只剩下这六七个篾匠师傅依然坚守岗位。

解清是其中年纪最大的一位篾匠师傅。他告诉记者,自己从15岁便开始做篾匠,今年已经72岁,做篾匠一干就是50多年。他一边接受采访,一边忙着用竹子编织手里的“粉炉子”,若不仔细看,还真是看不出他有这么大年纪。他说当年家里很穷,小孩又多,做篾匠可是个苦差事,一般人还真是吃不了这苦,但是为了能吃上一口热乎饭,再苦再累自己还是坚持下来了。几十年来,他靠着这门手艺活养活了一家人,还供养出了一个大学生。

精雕细琢,留下的是手艺人的一件件作品

山上竹子飘着淡淡的清香,在旁人眼中它们就是普通的竹子而已,但是在篾匠眼里它们可都是宝贝。

解清说,从山上把把竹子砍回来,再经过锯、切、剖、拉、编、织、削、磨等一系列工序,才能做好一个篾器。

做篾器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把几米长的竹子剖为篾片,这考验的是篾匠师傅的力气。接着是把篾片一分为二,剖出好几层,剖成纸片那样轻薄才更好编织篾器。这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道程序,因为篾匠剖出的篾片必须粗细均匀,青白分明,这样编出来的篾器才能精巧漂亮,包圆周正。

就拿编织的凉席来说,也要讲究光滑细腻,凉爽舒坦,这就需要篾匠师傅们各个工序都做到精细到位。连制作一根最简单的竹扁担,都要讲究上肩轻松,刚韧恰当。要做好一个篾器,靠的是精雕细琢,功夫全在手上。做了50多年的篾匠,解清的手被篾片刮伤过无数次,但也是这双粗糙的伤痕累累的手,编织出了无数的篾器。这些篾器物美价廉,还十分环保耐用,让大家都爱不释手。从厨房洗菜做饭的刷子,到餐桌上的菜罩,还有晒谷用的晒垫,下雨天用的斗笠,包括鸡笼、渔具、背篓、扁担……老篾匠们用竹子可以编织出100多种竹器。

历经沧桑,可喜的是传统手艺逐渐转型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塑料制品、金属制品开始冲击竹制品市场。“现在做这些已经赚不了几个钱了,又是辛苦活,年轻人都不愿意做这行。”69岁的老篾匠邓文泽跟记者感慨道。

竹制品利润小,制作过程复杂,不能进行批量化生产,便逐渐在市场上没落了。在永丰竹制品厂只剩下这几个老篾匠在埋头苦干,再无年轻人愿意来学徒,眼看着这项手艺活就这样慢慢消失,邓文泽心里也很是难过。他说,自己作为老篾匠,现在更多的是对这份手艺的热爱,每天在竹制品厂忙活着,不仅心情好,还能锻炼身体。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喧嚣,他们都心无旁骛地做好手中竹制品。

尽管竹制品产业发展备受冲击,但坚守在下西坊街区的手艺人却有新的出路。

在下西坊街区,有着文物保护单位2处,不可移动文物2处,历史建筑54处。这里还保留有与恩江共生、与古码头紧密依存的“鱼骨”状街区格局,并保留有报恩寺塔、状元楼、欧阳修纪念馆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建筑。

而与下西坊街区相邻的城内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永丰县古城政治文化中心,自古阁楼林立,人文荟萃。街区内交通便利,水系密布、街巷四通八达,还保留着恩江大桥、六一桥和葛溪桥等丰富的建筑历史遗存。

为此,永丰县将充分挖掘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借助文化、旅游活动,持续充实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推动下西坊和城内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进一步转型升级,努力打造成“品欧公文章、忆状元及第、游历史街区、尝特色美食”的旅游集聚区。通过旅游业来带动下西坊竹制品产业的发展,让竹制品成为手工艺品存活于当代市场,便可以让这份手艺活在下西坊老街更好地延续。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