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欧阳修的科考之路
2017-06-16 10:33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十七岁的欧阳修第一次参加在随州举行的科举考试(当时叫“州试”,也称“解试”),考试内容有诗赋、经义和策论等,其中有一道考题是“左氏失之诬论”,要求考生评议《春秋左氏传》某些记述的夸饰失真之处。欧阳修自幼诵读《春秋》三传,对《左氏传》中的夸诞怪妄了如指掌,因此在试卷上写下了“石言于晋,神降于莘。外蛇斗而内蛇伤,新鬼大而故鬼小”这样整齐而又朗朗上口的骈文句子。尽管文章一出,四方传诵,但欧阳修还是落榜了,唯一的原因是他的文章有个别韵脚超出考卷规定的押韵范围,不符合“时文”文体格式的要求。

落第后的欧阳修并不气馁,经过三年的刻苦攻读,天圣四年(1026年)秋天,他第二次参加解试。这次考试欧阳修顺利过关,取得了赴京参加礼部进士考试的资格。同年冬天,欧阳修和全国各地的举子聚集汴京开封,等待参加第二年春天的礼部考试。天圣五年(1027年)春,三年一度的礼部考试如期举行,主考官是枢密直学士、礼部侍郎、著名的西昆派领袖之一刘筠。他却提倡形式主义的“时文”,以写“时文”的要求作为标准来评卷。但深受韩愈“古文”影响的欧阳修答的试卷不完全符合“时文”要求,再次落榜。科举考试的失利,在他的心头投下了一层阴影。

在叔叔欧阳晔的帮助和母亲的支持下,他打算外出拜师访学。天圣六年(1028年)春末,欧阳修携带自己的两部诗文稿和精心写作的《上胥学士启》,从随州来到汉阳(今武汉)拜谒闻名天下的汉阳军知军胥偃。胥偃读了欧阳修的书信和文稿,拍案叫绝,深感这位年轻人学问深厚,技法熟练,大有培养前途,于是很高兴地写了答启。答启称赞欧阳修“飘飘之逸思无穷,籍籍之芳尘自远”,勉励他“偶衄一飞之翼,行跻多士之魁”。欧阳修登门谒见时,胥偃倒履相迎,连连夸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胥偃将欧阳修留置门下,循循诱导,殷勤启迪,指导“时文”的写作诀窍。欧阳修学业日益精进,胥偃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对欧阳修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那样关怀备至。同年冬天,胥偃调往京师任判三司度支勾院兼修起居注,欧阳修跟随恩师来到汴京。

在京城,胥偃领着欧阳修结交社会名流,出席文人聚会,使欧阳修见多识广,声名鹤起。天圣七年(1029年)春天,胥偃保举欧阳修投牒就试国子监。国子监是当时朝廷的最高学府,专门招收七品以上的官僚子弟入学,一般限额二百人。参加国子监入学考试成绩合格者,可以补充为国子监生(又称“生徒”),如果国子监生在监内完成学业通过考试合格,可以有资格和全国州试的贡生一起参加礼部春闱之选。欧阳修参加国子监入学考试的题目是“玉不琢不成器赋”。欧阳修的试文共四百一十六个字,通篇四六对仗,偶尔变用四七句法,内容切题,形式严整,风格庄重典雅,俨然是当时赋试文的典范作品,被评为第一。欧阳修没有辜负恩师的精心栽培,一举夺魁,被补为广文馆生,成为最高学府的学生。

宋代科举考试有三级,分为解试、省试、殿试。天圣七年(1029年)秋天,欧阳修参加国子监解试,相当于当时地方的州试(也称“解试”),这是确定来年解送礼部考试合格士子名额的关键之举。考题有“人主之尊如堂赋”、“诏重修太学诗”等。欧阳修的试赋共四百一十五个字,全文对仗整齐,句式以四六为主,间杂以七言、九言,内容紧扣题意,结构完整,语气连贯,首尾呼应;他的《诏重修太学诗》也写得典重规整。这次解试,欧阳修又没有辜负恩师的期望,再次获得第一名,取得了参加次年春天礼部考试的资格。

天圣八年(1030年)正月,欧阳修参加礼部贡举(也称“省试”),主考官是曾任枢密副使、现任御史中丞、著名文学家、江西老乡晏殊。欧阳修的答卷《省试司空掌舆地图赋》至今还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全文四百零六个字。文章开宗明义,紧扣题目叙说:“率土虽广,披图可明。命乃司空之职,掌夫舆地之名。”其意义就在于“上以体国而经野,下以建邦而设都”,最终达到“九州有宜”、“四民奠居”、“限华夷而靡爽”、“赞大君之永图”,即促进皇图永固的目的。句式四六为主,两两相对,平稳而工整。尚书省放榜,欧阳修又名列第一,中了省元,取得参加殿试的资格。这一次更让恩师和他自己信心满满,对殿试充满期待。

殿试于同年三月十一日在崇政殿举行,由仁宗皇帝赵祯亲自主持。殿试必须在一天之内完成赋、诗、论三种科目的考试,考题是“藏珠于渊赋”、“博爱无私诗”、“儒者可与守成论”。可惜的是欧阳修殿试的诗、论都已散逸,只有《殿试藏珠于渊赋》还保存着,全文计四百四十个字,格式规整,文意疏畅而语句变化有致,本来排名第一,但欧阳修在文章中寄寓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深义,借题发表时论,抨击朝政,讽喻君王,要统治者不仅要惜物更要恤民,因此考官给了他并不是很高的名次。三月十四日,仁宗皇帝主持殿试放榜唱名仪式,知贡举呼唤殿试合格者的姓名,军头司站在殿陛下依次传呼,这也就是科举考试中所谓的“传胪”。殿试合格者录取为进士,分为三甲,一甲第一、二、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按照“传胪”惯例,省试名列前茅的考生,在殿试唱名超过三人以后,如果没有传呼到自己,就可以站出来大声自报姓名,即使考分排队靠后,也可以升高等级,提前唱名。当时欧阳修在殿外正焦急地等待着,可是迟迟不见传呼自己的名字。因为欧阳修省试是第一名,因此他不得不站出来越队声明,最终皇帝钦点他为甲科十四名。

欧阳修在科举考试中未能获得“三连冠”,令人遗憾,但他毕竟金榜题名考取了功名,自然也喜出望外。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在随州家里听到喜讯从京城传来喜极而泣,而恩师胥偃更是将一个大“礼物”送给自己的弟子,把自己的宝贝女儿许配给欧阳修。他怀揣着“治国平天下”的志向走上仕途,从此,北宋政坛、文坛就成了他纵横驰骋的人生大舞台。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