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逐路取人”与“唯才是择”
2016-06-12 09:25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案头读书,看到宋皇帝赵恒“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的诗句,以及《旧唐书》言“凡国之大柄,莫先择士”。“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更是古代学子的人生夙愿。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个崇尚读书的传统。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养子不读书,不如喂头猪”。自隋迄清,历代朝廷都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治国之才,当科第出身成为通往仕途唯一“准入证”时,寒窗苦读的学子们无不为之熬尽青灯,皓首黄册而不悔。

读书改变命运,论学开启智慧。考试成为选拔“优秀人才”的一把标尺,美国人狄更斯在1864年主编的周刊《一年到头》上谈及:中国的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的基础制度,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

无论是古时候的科举,还是现代的高考,如若是一场“优胜劣汰”的公平竞争,无可非议。但是,古往今来,由于立场的不同、利益和价值的多元化,如何做到考试的公平性,有了不同的说辞、制度和做法。

且看中国历史上自唐代恢复科举制度以来,北方考生录为进士者占绝对优势,因为分配的名额多。柳宗元不由愤然:“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意思是说当时全国进京赶考录取进士的名额相加,都不及长安一个地方考生录取的名额多。

宋英宗治平元年,欧阳修观察到:南方人科考的命中率是“百人取一”,而西北的命中率则是“十人取一”。面对科考录取名额南方僧多粥少、北方僧少粥多的这种不公平现状,欧阳修提出了比较合理的“凭才取人”方案,“国家取士,唯才是择”,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能为了所谓的区域公平,而让北方不合格的考生混进来,让南方合格的考生被淘汰出去。

于是身为山西人的司马光站出来为北方考生代言,与南方的江西人欧阳修展开辨论,“古之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今或数路中全无一人及第,请贡院逐路取人”。司马光提出的“逐路取人”,也就是“分省定额录取”制度。

欧阳修的“凭才取人”可以看作“程序性正义原则”,大家公平竞争;这让崇文的南方学子们纷纷进士及第。据统计,北宋进士南方占总数95.2%,北方仅占4.8%。司马光的“逐路取人”可以看作“补偿性正义原则”,这场在北宋朝中大臣司马光与欧阳修有关科举考试之争,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典型的地域公平与考试公平之争,从而载入史册令世人瞩目。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