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庐陵书香远
2016-02-02 08:59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解缙主编的《永乐大典》(网络图片)

 

杨万里诗木雕版 李梦星摄

书香,是读书的风气,是崇文的传统。古称庐陵的吉安自古重教崇文,书香延绵不绝,浸染着吉安每页历史,沐浴着市井乡野,孕育鼎盛的文风,抚育辈出的英才,酿造了辉耀古今的庐陵文化。清道光《吉安府志》道:“家有诗书,人多儒雅”,“三尺童子稍知文章”,并非溢美之辞。

庐陵书香源远流长。汉末以后北方战乱屡发,尤以永嘉和安史之乱、靖康之难为甚,北民大量南迁,有的在庐陵定居,其中不乏名门世家和书香门第。他们迫于局势无望恢复,格外重视对后代的培育,寄希望于未来。中原文化在庐陵传播,使阵阵书香散发出儒家文化的芬芳,造就了一代代忠义节烈之士。欧阳修、周必大、胡铨、杨万里、解缙等俊杰的先祖,都是北民南迁的。历代名儒重臣曾到庐陵传经布道。唐代忠烈名臣颜真卿贬任吉州司马,广建书馆,以兴斯文为己任,推动儒学思想的传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任吉州司户参军,喜交儒士,崇尚文雅,创建相山诗社,参与者众多,大兴文风。他俩在庐陵播下了“文章节义”的种子。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和程颢、程颐、朱熹等,都曾到庐陵讲学,注入股股书香;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任庐陵县令,倡导和实践“致良知”的心学。在他们的推动下,庐陵书香提升了品位,扩大了影响,更显丰厚和高雅。

庐陵书香具体而生动的表现是崇文,经名士的倡导和先贤的垂范,成为千年不衰的传统,化作朴实的士风和民风,结出多彩的文明之花。

耕读传家,商儒并重,在遍及吉安乡野的古村落中,虽经数百年沧桑仍存留崇文的踪迹,散发出不息的书香。进士第、状元楼、翰林第、某某学舍书院等牌匾,高悬在祠宅上;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奉在厅中堂,彰显对师长的崇仰;座座惜字塔储满了对文字对文化的敬畏。

书香浇铸了科举三千进士的金字招牌。吉州区钓源村耸立旗杆石30余对,泰和县蜀口洲欧阳宗祠悬挂21位进士的巨匾,安福县车田村周氏宗祠名为“父子兄弟叔侄进士堂”。

崇文爱书、诗书传家的故事传颂不绝。文天祥的父亲文仪,生活拮据却爱书如命,每有所见随即抄录。遇到好书就拿衣典当换钱买书,人笑他书痴。宋时永新人龙自修,家中富裕,积书万卷,建义方书院。有人劝他购田建宅,他说,留财产不如留书给后人,享用不尽。果然后代有出息。明代状元泰和人曾彦少年时卖苦力挑盐。天下雨,他在屋檐下看书入迷,雨水把盐溶化了。主东见他因读书损失了盐也不追究,还招他到私塾读书。

藏书是崇文的具体形式,也是书香延传的载体。泰和县清代上田村萧敷正,建霞观楼和临清书屋,收藏图书20万册;蜀口洲欧阳辅收藏碑贴8000余种、金石著作300余帙。宋代庐陵人罗泌,好读书却不愿仕进,藏书数千卷无不研究,以名著《路史》传世。

庐陵盛产印书佳品陟厘纸和毛边纸,是古代刻书印书的重要基地。南宋名相周必大致仕回到庐陵城居住,组织工匠校编刻印《欧阳文忠公集》153卷;花了4年刻印《文苑英华》1000卷,都是雕版珍品。清乾隆年间,杨万里后裔刻印《杨文节公文集》133卷,梨木雕板1600多块,在村里收藏了200多年,至今完好。

庐陵先贤的累累著述,是书香的结晶。他们的文章典籍烁古耀今,影响和激励着一代代炎黄子孙。自南北朝至清,庐陵2577人著述共计5717种;《四库全书总目》中录有庐陵人著述385种,7175卷。这样丰硕的成果,在州府一级罕见。其中庐陵“四忠”欧阳修、胡诠、周必大、文天祥的著作集,解缙主编、34位庐陵籍人参与编撰的《永乐大典》,宋代罗大经的小品文《鹤林玉露》,清代永新人龙文彬编写的《明会要》,明代泰和人郭子章编写的《豫章书》等等,不仅是庐陵珍贵的典籍,还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散发出永恒的书香。书香气浓了,俗气、邪气就少了,正气、清气就多了。传承弘扬厚重而优秀的庐陵书香,是新时代吉安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