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嫂茶”,也被誉为“团结茶”、“和谐茶”。它是清一色的已婚的妇女喝,未婚姑娘和男人没有资格参加,故得名“表嫂茶”。
从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开始,一直喝到春插结束。从村头的第一家开始,喝到村尾的最后一家“洗碗茶”,才算收场。喝茶的头天晚上,请茶家庭的主妇要逐户上门邀请,并交待自带茶盏,做好记号,不要拿错。第二天一早,就要起床,打扫好厅堂,抹桌擦凳,准备好鼎、锅、水瓶、通壶、柴薪、茶点、烧水冲泡。茶点主要有:自制的上等好茶叶或收藏的好茶叶、腌制的黄条萝卜(胡萝卜)、油炸盐青豆(韧皮豆)、盐姜、糖姜、薯片、腌辣香椿头、橙皮干、花生、葵花籽、桔子、苹果、香蕉等物。
殷勤的女主人,不断地添茶点、加水,显得大方能干,善治家理财。女客们海阔天空,无所不谈,气氛热闹祥和。那根5寸长的篾片搅动着茶盏点,甜丝丝、咸津津、辣兮兮、苦隐隐,象生活中的五味瓶……大家在交谈中沟通思想,即使在过去的一年中,发生了吵架、相骂、红脸等矛盾,此时也尽释前嫌,化为乌有。并且有说有笑,有唱有闹。
“表嫂茶”乡情浓郁,喝到兴起时,善唱能舞的妇女、无论老少,都会唱《三碗茶》等山歌,把喝茶活动推向高朝。
相传,乾隆年间塘边村人丁兴旺,山贼们还不断下山骚扰,侮辱该村留守的妇女。族长公夫人,在“大夫第”邀了二团妇女,准备了好茶、好点,商量打败山贼的计策,最后大家一致同意邀请的了西乡的曾打师,一举打败了山贼,不胜酒力的曾打师,喝了族长公夫人沏的茶,连声说:“表嫂!好茶!”自此“表嫂茶”在安福的寮塘、甘洛、洲湖、金田、彭坊、洋门和西乡洋溪的已婚妇女中传开……
改革开放后,有劳动能力的妇女大都到外打工,“表嫂茶”已慢慢被人遗忘,难以传承下去,只有部分老年妇女和在家务农的妇女,还保存着这种古老的习俗。
表嫂茶是和气茶、团结茶,是和谐社会的瑰宝,是庐陵文化的奇葩。2011年6月,安福县人民政府将“表嫂茶”列入安福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月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对塘边村的“表嫂茶”进行了采录,并申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邓欢、记者王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