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迈入千亿元台阶
2018年,吉安实现电子信息主营业务收入1112.8亿元,突破千亿,为全市首个千亿产业。吉安“打造千亿产业、培育百亿企业”的做法在全省工业强省推进大会上作典型发言。2019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再次实现新突破:海能实业A股成功上市,成为我市上市第一股; 百亿企业达3家,即合力泰、木林森、立讯智造;全省首个百亿项目立景创新模组开工;全市电子信息营业收入1408.1亿元,占据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中的龙头位置,电子信息营业收入连续6年以百亿以上量级新增。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了产业发展的“领跑者”和工业升级的“强引擎”
电子信息产业曾经是吉安的战略性、支柱性、先导性产业。该产业最早起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八十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期,培育了赣新彩电、红声器材、江西电线电缆厂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江西第一台彩电、第一台程控数字交换机均诞生于此。上世纪80至90年代,以赣新彩电为龙头,吉安电子信息产业曾创造了产值占全省该行业三分之一强、利税占全省半壁江山的骄人成绩,在电子信息产业上有过辉煌。然而,这种“辉煌”没有维持太久。由于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在以农业为主导的发展思路指导下,从1996年到2003年,吉安电子信息产业经历了一段低迷时期,吉安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错失了良机。
为重振昔日电子信息产业雄风,2004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在原有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明确电子信息产业为全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主攻整机产品,带动配套产品,开发软件产品”的发展思路;编制了《吉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延伸产业链发展规划》。在2010年出台的《关于组织实施“双百双十”工程决战工业过千亿的意见》中,把电子信息产业列为“6+1”支柱产业第一大产业进行重点培育。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整合生产要素,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抓住发展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做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特色,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重新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过几年来的发展,涌现出了高密度线路板国内领先水平的红板电子、拥有全省首条全自动LCD生产线的合力泰微电子和列入世界500强的博硕科技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在省内具有较强品牌竞争力、技术含量较高、配套能力较强、具备上下延伸能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已发展成以电脑及周边产品生产,通讯线缆光缆、中继设备等通讯产品生产,多层线路板、集成电路产品生产及通讯终端、车载电子等100多个电子品种齐全的支柱产业。江西的第一部自主品牌手机“盛泰”,江西的第一台mini笔记本电脑“紫光贝贝”,江西的第一个自主品牌MP3、MP4均诞生在吉安,世界500强电子企业落户在吉安,吉安自主研制的数控凸轮轴磨床填补了国内空白,拥有江西唯一生产真彩液晶显示屏的厂家和国内唯一一家生产蓝光可录类光盘的企业。至2010年末,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由新兴先导型向战略支柱型产业的历史跨越。
2014年,吉安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为江西省电子信息领域获得的第一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并承办了第28届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发布会。
2016年,为了进一步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将电子信息列为首位产业,首要扶持、首先发展,凸显吉安“1+4+N”产业结构中核心地位,高标准编制了《吉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是全市第一个工业产业专项规划,绘制好发展蓝图,建立完善四大支撑体系,促进资源要素向首位产业集中。优化全市产业布局,大力实施首位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打造“一带双核十阵地”,即以吉泰走廊为带,井冈山经开区和吉安高新区两个国家级园区为核,10个县区为阵地,突出发展电子信息首位产业,打造半导体照明、通讯终端与传输设备、触控显示、数字视听、电子线路板、电子元器件等六大百亿各具特色细分集群,出台了《关于推进首位产业龙头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特惠八条),从用地、重资产建设、设备、搬迁、物流补贴、流动资金担保贴息、创新发展、上市扶持八个方面予以差异化、针对性扶持。
根据吉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实际,市委、市政府将吉安的电子信息产业积极融入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建设,大实行全链条谋划,找准定位,以“点、线、面、体、网”思维促进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点,即做强电子元器件,致力打造全国重要的LED绿色照明产业基地和全球第一的中小功率封装基地;线,即做精高端数据线;面,即做优触控显示面板;体,即做大整机一体终端;网,即融入“互联网+”提升产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产业要发展,项目是关键。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市委、市政府聚焦首选环节,推进重大项目提速攻坚,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按照“三突出两强化”(突出重大骨干项目、强链补链项目、可持续发展项目和强化专业招商和政策扶持)要求,主攻“5020”项目,实现国家级园区引进50亿元、省级园区20亿元项目全覆盖。
为了提升建设成效,市委、市政府创新实施项目擂台赛、巡回赛“双赛制”,通过立规矩、强考评,打响一场“速度与激情”的项目攻坚战。每季度开展一次工业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并建立开工、见效、问题解决“三张时间表”,加快项目落地见效。
为了加大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研发力度,市委、市政府深化和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合作,两次邀请院士入吉开展技术对接。导入院士资源组建了全省首个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并转批为省级智能终端产业研究院;建立了100多位博士和业内精英的博士专家微信群。截止2019年,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8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超100余家;围绕提升企业家战略眼光,与长江商学院合作,举办了3期“领航井冈”研修班,电子信息类企业家占1/2。
为了集聚工作合力,市委市政府坚持“高位化调度、集成化作战、扁平化协调、一体化办理”,打出干好项目“协同战”。在推进项目中注重系统性、协同性、时效性,建立首位产业重大项目“四专、四定、三表”的“443”推进机制。四专,就是“专班、专图、专策、专资”,尤其实行差异化政策扶持,在发挥支持首位产业发展“特惠八条”政策作用的基础上,明确市200亿发展升级引导资金重点扶持首位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四定,就是“定人员、定职责、定时间、定进度”,对标抓调度,全程跟踪、动态管理;三表,就是创建项目开工、见效、问题解决“三张时间表”,实行绿、黄、红分类标注,对没有达到进度的实行黄牌提醒,对没有及时动工的红牌警告。在“443”机制的推动下,促进了项目落地见效,2019年52个电子信息项目竣工投产;也带来了产业布局优化,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一廊双核十阵地”的全域布局、错位发展格局,其中京九高铁沿线的吉泰走廊区域电子信息产业营收占全市总量的86%。木林森LED中小功率封装能力世界第一,合力泰触摸屏出货量全国第二、LCD(小尺寸)出货量全国前三,旭升电子自动化一体PCB生产线国内同行业最长。线路板年产能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为全国线路板重要集散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呈现出“三有”的特点,即有速度、有特色、有优势。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产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推动产业能级倍增,实现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吉安市电子信息(含5G)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由市主要领导担任链长,协调产业链上下游矛盾和困难的化解、企业的帮扶、生产要素的保障等,并组建电子信息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办公室。通过“全域化”布局、“全链式”发展、“全方位”帮扶、“全要素”保障,优选移动智能终端、LED、集成电路、5G、新一代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数字视听、电子线路板、区块链8个细分产业链,实行分链长制,完善产业链图和区域分布图,深入分析我市电子信息产业链的短板弱项,提出产业链招商引资目录。用好技术路线图,研究提出产业关键技术需求目录。发挥应用领域图指引作用,提出产销对接活动目录,加强对产业的长远谋划。通过电子信息产业链长制工作方案,在开辟绿色通道、加大金融支持、稳定企业生产、减轻企业负担等方面,精准制定了18条举措,缓解企业压力、稳定发展预期,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总体稳定,深化实施三年倍增工程和“5125”强企工程,力争2020年,新引进项目开工率达到90%以上,新增百亿企业1家,50亿元以上企业2家,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6个,省级优秀新产品30个,移动通讯终端、数字视听、触控显示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过400亿元,全年营业收入达1700亿元;到2021年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2023年突破3000亿元。
9月19日,在2020江西吉安·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招商推介会上,吉安市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签订62个电子信息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和供应链投资项目,签约金额超500亿元,其中投资20亿元以上项目11个。
当今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你追我赶、一日千里态势。吉安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力推动下,坚持走创新驱动、智能驱动、绿色驱动之路,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勇立潮头,铸就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