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素有崇文重教的历史传统,在我国科举时代被称为“进士之乡”,有“三千进士冠华厦,一大书院扬江南””的美誉,诞生出了杨万里、文天祥、解缙为代表的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孕育了厚重的庐陵文化,在我国教育史上创造过辉煌的历史。撤地设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深入开展教育综合改革,按照“学前教育抓普及,义务教育抓提高,高中教育抓特色,职业教育抓优化”的工作思路,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实的举措,全力发展吉安教育事业,重铸吉安教育新辉煌。
高位推动,凝聚合力促教育优先发展。为了全面推动全市的教育发展,市委、市政府强化顶层设计,加大工作力度,先后出台了加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的系列文件和规划方案,全面谋划部署全市教育改革发展。每年高规格召开由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参加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对当年的教育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和安排。市政府每年都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开展专项督导,并建立“市长约谈制度”,对教育督导不合格或工作成效不明显的县(市、区),由市长对县(市、区)长进行约谈并限期整改。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市第四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提出了抓教育就是抓民生、抓发展、抓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紧紧围绕“学前教育提速、义务教育升级、高中教育提质、职业教育崛起”的新思路,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动力,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发展全市教育事业。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是支撑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基础。市委、市政府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大幅度增加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努力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GDP比例。在年初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超收分配中认真落实法定增长的要求,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同时,强化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征收和管理工作,确保足额征收和管好用好,并认真落实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等有关政策。在全省率先成功争取香港言爱基金捐赠7000多万元,撬动地方配套投入近3亿元,高标准建设了7所“思源实验学校”(九年一贯制),增加学位2万多个。同时,在用地指标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大手笔规划建设学校,始终坚持保证教育发展的需要,优先安排学校建设。仅市中心城区就新建、改扩建包括吉安一中新校区、白鹭洲中学新校区、吉师附小、特殊教育学校在内的15所学校,增加优质教育学位3万多个。各县(市、区)也都新建、改扩建了一批学校,极大地增加了教学设施,改善了教学环境。
以农村教育改革为核心区,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农村教育直接关系到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涉及农村奔小康的大局,群众对此反映强烈。教育综合改革重点是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为了改变农村教育落后面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农村孩子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市委、市政府以强烈的群众观念和百姓情怀,全面打响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攻坚战,着力解决农村教育突出问题。一是优化教育网点布局,解决农村孩子上学远、入园难的问题。一方面,优化村小教学点布局。针对农村边远地区儿童上学远、上学难等问题,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综合考虑生源状况和儿童入学需求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吉安市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专项规划》,对部分已撤并的村小或教学点进行恢复重建。另一方面,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针对农村幼儿“入园难”问题,把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纳入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大力推进一乡(镇)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2018年全市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二是大力创建“美丽校园”,解决农村学校条件差的问题。为策应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14年起,结合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等项目建设,在全市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了“美丽校园”创建活动,提出了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的要求,使学校美起来、亮起来。为了抓好该项工作的落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校建工作推进会,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市校建工作的通知》,对校建项目的用地保障、税费减免、经费投入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市政府组织督查组,对各地校建项目进行了实地专项督查,实地察看项目进展,督查调度校建工作。通过“美丽校园”的大力创建,全市各地各校的办学条件、育人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三是切实解决农村师资问题,不断提升农村师资水平。首先解决农村教师总量缺的问题。从重新核定编制、完善补充机制、加大定向培养力度、特招一批农村教师等方面解决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实施名校帮扶弱校、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建立教师“走教”制度等措施,提升农村师资水平,解决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差的问题。为了解决解决农村教师分不进、留不住的问题,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县(市、区)财政通过政策保障、建立津贴制度、提高职称待遇、改善住宿条件等方面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让农村教师进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坚持促进公平,切实保障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机会。为了切实保障特殊群体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制度,简化入学手续,让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及时就读的政策措施。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保障符合条件的残疾少儿全部入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大了校建工程推进力度。市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区)新建了特殊学校。全市特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均达到普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6倍以上。同时,加大对困难群体扶持力度。认真落实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各项政策,规范民生工程工作机制,建立了教育民生工程月报等制度,严格发放程序,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使教育民生工程各项指标全部落实到位,确保每一位贫困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通过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凝聚合力促教育优先发展,全市基础教育工作得到很大发展,学前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小学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吉安学子每年高考均有新的突破,2019年高考再创佳绩:全市共有25名考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录取。共有9名考生通过空军招飞被空军航空大学录取。全市应历届文理科二本以上上线人数均比2018年有所增加。高中学科竞赛再添捷报,吉安一中组织了全国学科竞赛东南赛区竞赛,国内外10余支代表队参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