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 ▪ 生态] 后河:由“龙须沟”变身绿廊公园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2021-04-23 13:32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吉安城中的后河,历经千年风雨,曾经风景优美,被宋代大诗人苏轼称赞为“半苏州”。后来,她一度蜕变成了人们眼里的吉安“龙须沟”。现在,她又蝶变为每一个吉安人引以为傲的绿廊公园。

后河,满载着吉安的历史,之所以冠之为“后”, 是因为赣江位于古时吉安的主要街道——南街的前面,而街后的小河自然便成了“后河”。

据吉安市志记载:后河,原为禾河入赣江的故道,禾河改道之后,留下古河床,接纳雨水;又因修筑禾埠大堤和习溪桥水闸,遂成内湖河。它纵横贯穿吉安市河西中心城区,总面积244.05公顷,其中水域面积 122.25公顷。

在上世纪40年代,这里污泥淤堵河道,垃圾淹没桥面,腐臭四溢。每逢大雨,内涝成灾,臭水漫上街道,涌入店铺。

上世纪50年代,吉安的决策者组织大量人力财力,清理污泥,疏通河道700多米,修筑闸门3座。但因经费不足,整个疏浚工程皆为零敲碎打,未能彻底整治。1978年,吉安的决策者又发出“改造后河,造福人民”的号召,动员干部、职工、居民、学生开展义务劳动,清运出河中污泥杂物3.33万立方米,砌起河岸片石护坡2000多米,拆迁临河大片破旧房屋,使后河的面貌有了改观。之后,随着工业废水、农田排水、居民生活污水,以及雨水的不断排入,其自身净化功能大部分丧失,中下游河段的污染更加明显,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影响。上世纪90年代,吉安地委数度将后河治理提上议事日程,但由于治本工程需要的资金巨大,因而综合治理一直处于纸上谈兵,至2000年吉安撤地设市时仍处在治表阶段。

后河的华丽蝶变,开始于撤地设市后不久的2002年。当年,把对后河的提升改造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了提升改造的规划,确立了环境改造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生态与文化相结合、湿地与园林相结合的提升改造理念,定位了“小桥流水、庐陵人家,民俗风情、江南园林,环‘8’畅游、绿廊人行,凸显人文、秀美家园、城市绿肺”的提升改造目标, 作出了分三期分段建设的行动计划 ,掀起了后河提升改造的高潮。

从2002年至今的18年中,尽管期间历经6任市委书记、5任市长,且每位主政者的工作思路和工作侧重点略有不同,但后河提升改造的脚步始终未停,一直是一任接着一任疏河道、拓水面、清污泥、砌河岸、种花草、植绿树、置新景…… 先后完成了河道清淤疏浚、护岸砌筑、沿河道路建设、跨河桥梁修建、截污及污水提升、改造排涝绿廊美景 设施、引水活化、沿岸绿化及景观、生态修复、旅游文化开发和棚户区改造等11大工程。前后投入资金13亿多元,串连起秦月、汉风、唐韵、宋情、明思文化元素,完成土方挖填300多万方,园林绿化140万平方米,建设绿廊近40公里,建成留芳园、风华园、芦荻园、天华园、澄碧园、晴澜园、涵境园、梦禾园八大园,以及思源怀古、清晖毓秀、天华春晓、南浦观泉、澄碧沙洲、湖光塔影、镜水云岭、竹林问渡、青芜烟树、和雨梦禾十大景点,新建和改建桥梁30座, 还有32米高的“圆融吉安”雕塑、引排水泵站、防灾避险服务中心、行车驿站、公厕、篮球场、羽毛球场、多个乒乓球台等。另外, 搬迁了一批工厂、水产厂、砖瓦厂……  同时,对周边区域进行了分流式截污,有效控制了城市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

时间进入2020年,市里又投资2500多万元,对河道进行全线清淤。此次清淤采取半干式清淤法,先对河道分段围堰,接着导流抽水、然后冲刷清淤,最后将淤泥压缩,二次利用。清淤后,向河内投放大量鱼苗,以确保河内的生态循环。同时,投资1000万元,对后河实施1.5公顷面积的海绵化改造。

通过18年一系列的改造提升,后河实现了凤凰涅槃,“此地风光半苏州”的盛景再现。清水,通过引水泵站流得进;污水,通过排水泵站流得出,河水能够定期置换。景,沿河而设,一步一景,步步是景,小桥流水与庐陵人家相映成趣,江南园林与绿廊人行相得益彰。这里的白天,远有莺歌燕舞,近有蝶蜂戏花,河中小岛上簇簇芦苇随风飘荡,野趣自然呈现。这里的夜晚,灯光照绿树,绿树映灯光,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美仑美奂。整个后河水清岸绿、活水环绕、绿道相连、生态优美、人文荟萃、环境和谐,可谓“一江碧水穿城绕,两岸美景渐次开”。后河成为贯穿吉安城的“绿廊”、“绿带”、“金腰带”。“龙须沟”华丽翻身为“绿廊公园”,是人们休闲、健身、娱乐、观光、游览的理想去处。目前,这里还在加大改造提升力度,力争成为国家4A级景区。她,“楼亭阁榭移景随,欲与苏杭竞争艳”,是吉安又一处“白天看繁华、晚上看文化”的新亮点。如一条飘逸的丝带,舞动在吉安人灿烂的笑容里。